https://mp.weixin.qq.com/s/g2D2rzIwlBXLv4R9e_bXbQ
今天看到一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
哥谭市金融区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座73层的雷龙大厦,大厦还未全部租出去,但租户却已经发现电梯已经严重不够用了。一些租户甚至威胁说,如何再不改善电梯服务,就会立刻搬出去。
站在圈外,会这样考虑:
那么如何应对这一情况呢?相信我们的脑海里面会迅速冒出一些想法,比如:
加快电梯的运行速度;
在大楼内多挖一些井道,加装电梯;
在楼外加装电梯;
错峰上班,分散高峰时段的电梯客流;
调整租户的楼层分布,以减少大楼内电梯的总负荷……
但这些,真的是对这个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吗?
以圈内人来考察,则是另一番景像。
让我们换个角度,置身事内看看?比如换到房东的角度上看看,如果把他作为咱们的服务对象,那么解决方案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涨房租,这样只需要更少的租户就可以偿还建楼时的分期贷款;
想办法让租户们相信,雷龙大厦是一个环境闲适的极佳工作场所,从电梯的拥挤情况就可以看出雷龙大厦有多么受欢迎;
在客流量较大的通道上,张贴每条步行路线所需要的时间及消耗的卡路里,说服租户们应多多锻炼身体——多走楼梯而不是乘坐电梯;
烧毁大楼,收取火灾保险;
把承建大厦的建筑公司告上法院;
蹭隔壁大楼的电梯用。
附 波利亚的启发式思考方法
波利亚,他在他的《如何解题》里面提到了启发式的思考方法,这对于我们降低信息噪音的影响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1.时刻不忘未知量。要知道问题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将问题放在注意力层面,让注意力去抓住这些关键性的东西。
2.用特例启发思考。条件太泛会导致“不确定性”,成为思维的障碍,思考特例有助于确定解题所需的条件。
3.反过来推导。“翻转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启发法——从结论去反推条件有助于我们跳出问题的框架,从答案去反推问题,借助答案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去更智能地搜索解题的空间。
4.试错。这也许是运用最广泛的启发法,相信大家都可以明白。
5.调整问题的条件。通过调整问题的条件,有时我们能迅速发现条件和结论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6.求解一个类似的问题。类似的问题也许有类似的结构、类似的兴致、类似的解决方案,解决类似的问题有利于快速积攒经验、找到方法。
7.列出所有可能跟问题有关的定理或性质。我们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应该就已经了解这样做的好处了。
8.考察反面,考察其他所有情况。有时候问题所给出的条件可能是陷阱,我们需要从这个问题的方面去思考,找出错误的条件,决出正确的条件。
9.将问题泛化,并求解这个泛化后的问题。之前提到用特例去思考,怎么又反倒用起了泛化呢?其实有不少一般性问题,泛化之后是更容易解决的,因为它们往往拥有“共性特征”。
1.时刻不忘未知量。要知道问题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将问题放在注意力层面,让注意力去抓住这些关键性的东西。
2.用特例启发思考。条件太泛会导致“不确定性”,成为思维的障碍,思考特例有助于确定解题所需的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