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42篇
家排导师班第二天。
今天上午刘老师讲的一个点很触动我。
被爱和被需要是不同的!
在原生家庭,父母当然毋庸置疑的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有要求的,而且某些要求背后的动力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基于父母自身的需要。比如考试考得好父母有面子,乖巧一点父母可以省心等等。这些带有要求的爱,已经让孩子在接受的过程感觉到变味,但还是伤害比较小的。
有些关系紧张的父母,可能会在孩子面前说伴侣的不是,然后加一句,“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过不下去了”。虽然嘴里说着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可这已经明明白白表现出孩子是“被需要”,而已。这会让孩子的内在缺乏爱的滋养,甚至在内心种下“我有罪”的种子,长大以后对待人际关系常常抱着一种负罪感,不自觉的会感觉痛苦。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看到爸爸不被外公外婆接受,和妈妈的关系也不好,能感受爸爸的压抑和孤独感,所以我放学回家总是跟着爸爸,他去串门我也跟着,外人看起来是我黏爸爸,事实上在我的内心是爸爸需要我的陪伴。爸爸也很爱我,周末回家总是会做好吃的给我吃。虽然爸爸从来没有说过要我陪他,却在不知不觉中让我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我也把陪伴爸爸作为自己该做的事情。
而且在家里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总是会关注大家的情绪,尽量使大家的情绪气氛能快乐活跃一些。是的,这是我作为家里最小一员当时想的和做的。
但事实上自己的内心一点都不开心,常常会在教室前的走廊上看着操场上玩耍的同学们发呆,自己品尝着孤独的味道。那时候的我最需要的是关爱,而我却把关爱给了父亲,给了家庭,自己变成一个匮乏的躯体。
记忆里那时候的天都是灰色的。
本来我并不懂自己那时候为什么总是感觉郁郁寡欢,听了刘老师的话才明白,那时候的自己是多么渴望被爱,可现实是自我感觉总是被需要,于是爱是匮乏的,得不到爱的滋养才会感觉内在的空乏与欠缺,又如何会感觉快乐呢?
这些年来,越发感觉到同样的命运仿佛已经或即将传递到下一代,所以我想学习,想阻断这种命运的延续。可命运很强大,越来越感受到我的孩子们被威胁,上一代的模式在不断的逼近我的家人们,自己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安,甚至是越来越恐惧。不想自己的“辛苦”让孩子们再尝一遍,我一定要阻断命运的循环。
我知道,只有我改变才能改变,只有我强大才能不被命运摆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