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咏物诗词的渊源【下】(31)‖叶嘉莹

咏物诗词的渊源【下】(31)‖叶嘉莹

作者: 饼干贝贝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19:21 被阅读50次

      咏物诗经过魏晋南北朝时巧谈的堕落阶段,到了唐朝,陈子昂的诗对咏物的诗篇起了很大的革命作用。提到六朝诗歌的淫靡,唐朝诗歌的复古,常常把李太白跟陈子昂并列。李太白《古风》的第一首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建安以来诗歌只注重词采的美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陈子昂的《修竹篇》前边有一篇序,说:“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说自从南朝的齐梁以来,写诗的人只注重外表的词采美丽。比赛看谁漂亮的字用得多用得好。“兴寄都绝”。一份真正的感发,内容有所寄托都绝迹了。“情动于中”,然后才“形于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当你“摇荡性情”了,你才“形诸舞咏”,你的心根本就没有动,心就是空的,再用一大堆漂亮的字,内容也是空的。

咏物诗词的渊源【下】(31)‖叶嘉莹

      他们二位是不同的,李太白是从诗歌的整个源流发展来说的。可陈子昂就是对咏物的诗篇而言的。因为陈子昂所写的这首《修竹篇》,写的是别的树木也许是盘根错节,可是竹子总是笔直的一根长上来的。因为他有个朋友叫东方虬写了《孤桐篇》,两人都是写用一个植物作比喻的咏物诗。陈子昂说:“岂不厌凝冽!”难道竹子不怕寒冷吗?但是我“羞比春树荣”,我跟春天的植物是不同的,因为“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春天的花草有调零,修竹是绝对不凋零的。这里边就表现了他隐语的托意。这是陈子昂在咏物诗上的成就。他曾留给我们有名的三十几首感遇诗,其中大家常常选的一首是: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兰花,即杜若。用美人香草做比喻是中国自《楚辞》以来的传统。兰若在春夏的时间就这样繁盛地欣欣生意地成长,长得这样地茂盛芊蔚。它有幽静的品质,有这样不同流合污的操守。在没有一个人欣赏的山林之中,它一样表现了美好的容色。红色的花朵,在它发紫的根茎之上生长,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去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于是变了季节,“春与秋其代序”,就“袅袅秋风生”了。这一岁的芳华,这一年生命的美好日子就零落终了了,当年年春夏的时候,芊蔚青青的那一份美好的愿望,完成了什么?岁华摇落,芳意何成?他是在写一个有才也有志的人,其志意落空,年命落空的悲哀。他所提倡的咏物诗篇,是“体物寄志”,是有比兴寄托的。于是唐朝诗人的咏物诗,就纷纷地开始重视这种托意了。

咏物诗词的渊源【下】(31)‖叶嘉莹

  陈以后,杜甫开创出一条更博大、更富于感动力量的路途。杜甫的咏物诗很多,在仇兆鳌的《杜诗评注》上对于咏物诗篇,引了很多人的评语。他说杜甫的咏物诗在所有的咏物诗里边成就最大。有一首《壮游》诗曾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说七岁就会做诗,而且就是咏物诗。杜甫编年的诗集,他早期诗里边就有《房兵曹胡马》、《画鹰》、《瘦马行》等咏物诗;他后来在秦州和成都写的《苦竹》、《病马》、《枯棕》、《枯柟》等,都是咏物诗。

        最早出现在诗集里有一首《房兵曹胡马》。兵曹就是军队里的一个官员,他有一匹来自产马圣地西北的胡马。他说: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劈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胡马里最好的,是大宛这个地方所产的。说这个马骨骼有锋棱地露出来。唐朝以胖为美,可杜甫偏喜欢瘦马。他有诗说韩干的画马,是“画马不画骨”,“忍使骅骝气沮丧”,看起来就没有精神。什么叫“竹劈双耳峻”?峻是挺立起来,马耳朵的挺立如劈开的竹子,而跑起来马蹄下带着风,他写了马的容貌能力和产地,更写了马的品德,说它从来不胆怯的,凡是它所要去的地方,决不计较有多么空阔遥远。如果你有这样一匹马,可以把整个的命都交托给它,它可以在危难之中拯救你。这个马有这样的品德。“骁腾有如此”,强壮矫健的马,一论多么远的地方,它都可以横行万里。这是杜甫早年志意风发时的诗作。远大的志向,有对前途的艰险不惧的精神和感情。

咏物诗词的渊源【下】(31)‖叶嘉莹

        后来当杜甫经历了苦难,就写了一个瘦马。“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使我伤”多么直接,多么富于感情。硉兀就是骨骼立起来的样子。这一大片马骨头立起来,像一堵墙,棱角都出来了,“绊之欲动转欹侧”,你要给它牵绊,用僵绳动一动它,扶不起来了,它又倒下了。“此岂有意仍腾骧”,这样一匹瘦弱得站不起来的马,还有它的一份情意和理想,仍然要奔腾吗?这样的马,我们也应该爱惜珍重它,培养它的能力。“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有哪家可全始全终地给这个病马养好,等明年春天草长起来的时候,你试一试这马是不是仍然可以在草地上驰骋。

  再如他写的是诸葛亮孔明庙前的古柏的《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这么一棵拥有强大枝干的古柏树。有一座高楼大厦就要倾倒了,正是需要这么坚固的、强大的木材做它的栋梁,可是人们就是不能够,也没有办法把这木材运下山去。他所慨叹的是“古来才大难为用”,因为很多人愿用听话的奴才,不愿用不听话的英才。所以他所有的咏物诗里边都有这样强烈的、激动的、奋发的情意,真是一份感发的情意。

   可见,陈子昂的咏物诗属于比的方式,而杜甫的则是兴的方式。陈子昂所说的兰若不见得是眼前真有,不是纯真感情的感动,而是用思索能力来理性安排的,用了兰若来作比写有志之士生命落空的悲哀。可是杜甫的诗大概都是眼前真有实物,直接得到感动,都是兴,是直接地感发。

咏物诗词的渊源【下】(31)‖叶嘉莹

 咏物的诗,一定是贵在有托意。所以凡是咏物作品,一定要在物里面有你的感发才是好诗。杜甫诗就是从感物吟志发展过来的,不过别人的感物吟志的诗,总是一半写到物,一半就写到志了。而他全篇都写物,就变成了咏物诗篇,已经达到了咏物诗最高的成就。所以现在归纳出来有两类咏物诗:一类是用“比”的方法来写的,像陈子昂的咏物诗;一类是用“兴”的方法来写的,像杜甫的咏物诗。

        到中晚唐五代以后,有词兴起了。可这时候的词多写风流浪漫的美女爱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上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有了境界,那是另外一类词。写词的作者,他们把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远大理想和志意,是写在诗里边的。他们认为诗是说自己的意志,词就是消遣游戏笔墨,写美女爱情,写伤春悲秋。他们把写词看作是一种消遣游戏的笔墨。比如欧阳修不把自己治国安邦的道理、不把他《五代史伶官传论》、《一行传论》中的这些大思想大议论发表在小词之中。可是他在《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写春天美丽的花,写游春赏花,写春天跟所爱美丽女子的离别。他却于无意之中表现了他的思想品格,感情修养,“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我一定要把我能够做到的事情都做完,才放下手去,那些能做的事情,一定在能做的时间尽最大努力做完。冯延巳(冯正中)写词说:“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写美女和爱情的,但却表现出了这些词人们的品格修养,心灵感情。西方符号学说,一切符号都有一个形式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一个材质上的价值和意义,而语言和文字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最普遍的符号。他们外表写的可能是伤春悲秋,是美女跟爱情,但是在材质里面给你一种感发提升,给你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样的小词才是好的作品。所以王国维也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词是雅正正当的;郑卫之风,是淫靡的。大家都写美女跟爱情,但是每个人所写的在精神上、品格上的价值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神不在貌的意思。

咏物诗词的渊源【下】(31)‖叶嘉莹

  欧阳修、苏东坡这些人都来写词,他们不知不觉之间就把自己的修养、品德、思想、感情、心灵都流露出来了。不过欧阳修还是无心的流露,苏东坡就不然了。他“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他把词诗化了,就把咏物诗的方法带到词里面来了。这是苏东坡词里面咏物之作数量较过去词人为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因:你要融合古今来看。咏物诗的出现,除了曹子建借咏物诗来抒写自己的志意以外,还有有一种社交性质。在文学团体里,他最有名的咏物词就是《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和词。章词只能写杨花有关外表的东西,而东坡词掌握杨花的精神和感情。

      更值得注意,大家都在争论东坡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人认为本词一定有比喻和寄托,张惠言《词选》中就曾引鲖阳居士的话说:“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缺月”指那个朝代的光明是这么微弱,政治不够清明。先从文字本身讲,一个残缺的斜月挂在秋天稀疏梧桐的树梢上是幽静的境界。漏壶中的水已尽夜深人已眠了。可有一个人没有睡,清人黄仲则说:“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阮嗣宗说:“夜中不能寐。”为什么不能睡呢?总是你心里有所思索,有一种内心感情活动无法安排。“幽人”有两种解释:有人说“幽人”,是拟比下面的“孤鸿”。有人说是东坡自己谈自己。西方文艺理论有一种“多义之说”,英国学者威廉恩普逊叫William Empsom,写过一本书《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朱自清先生译为《多义七式》。多义是可以并存的,这正是诗歌可以给人以丰富想像的原因。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为什么他这样孤独?为什么那只鸿雁没有跟它的同伴在一起?鸿雁被人惊起,因为它们落在沙滩上常是心怀恐惧。辛弃疾一首词说:“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说你看那害怕受伤的雁,常常要警惕有没有人要射杀它。苏东坡曾说:“昔之君子唯荆是师,今之君子唯温是随。”但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绝不盲从,平生遭受多次贬斥,曾被下监狱,几乎被杀,晚年直至贬到海南。他所说的“惊起却回头”,有没有人又在嫉恨想诽谤我?我有一种幽怨,自己的理想不被人理解,而且被人多次伤害。那我就随便改变我自己了吗?陶渊明说:“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你让我绕个圈子走你们那条路,我也不是不会,可如果学,可是那违背了我自己的理想,出卖了我自己的人格,人生没有比这更大的失败了!“拣尽寒枝不肯栖”,我要选择一个理想的树枝去栖落,不肯随意降落在我认为污秽的、鄙俗的、没有品格的树枝,宁可忍受现在的孤独寒冷寂寞。笔下是鸿雁也是他自己。他自己幽深委曲平生的经历遭遇,他的志意挫伤情怀理想,都隐藏在里面的。这是苏东坡的另外的一类咏物的词篇。

咏物诗词的渊源【下】(31)‖叶嘉莹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本词的题目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虽然写到了孤鸿,但是以感发为主,题目并不是咏物的。

        真正以勾勒描绘的手法,用思索安排来写咏物词始于周邦彦,喜用典故是他咏物词的一大特色,这些典故带着我们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整理于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咏物诗词的渊源【下】(31)‖叶嘉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kj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