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日课127
第二,审问。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困惑,有疑问,要审慎的去提问,跟别人请教。审,很重要,审慎,提什么问题,一定要想明白、想好,不要什么问题都问,这样很容易问着问着就跑偏了,聊着聊着就聊下道了!你要会学习,你得会提问,你的问题要扣除关键点,然后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你问的问题都偏了,老师回答的就不可能不偏了。
所以有句话说:“夫子如木铎,叩之则鸣。”说孔老夫子就像木铎,得敲它才响,你得会敲。叩,一方面是指敲,另一方面古代提问题也叫叩问,叩问不是说叩头去问,是表示尊敬,很恭敬、审慎的去问。
最可怕的是没有问题。
在博学的基础上,肯定会有疑问,学的越多困惑越多,爱因斯坦曾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圈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接触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呢。”
所以在博学的基础上,你的学习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你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要审问之,不是把想到的问题都拿出来问,那也问不过来,而且说句实话,你想都问,也没地方问去,困惑越来越多,最后你发现没地方问去,没有人能给你解答,很多困惑没有人能给你解答,需要你自己慢慢去参悟,当你想找个人,找个你认为懂的人问一问时,得想好问什么吧,你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人家说我现在给你30分钟时间,你问吧?那你得想想问什么?这是打一个比方,这就是审问之。能够博学还能慎重的提问,但问完之后,你不能把老师的答案当标准答案,这不是考试,不要原封不动的把老师给你的答案背下来,这是不对的,我们不是为了应试,所以你回来后还要慎重的思考,得到答案后,要根据别人的解答,根据你的学习去慎重的思考。思考什么?思考别人的话说的对不对,他的答案对不对?他的答案能不能让你满意?
还是那句话:“汝心安否?”老师的答案能不能让你满意?能不能让你心安?心安理得?如果老师给你的答案,你听完就觉得太对了,就是这么回事,你心很安,说明这个理可能你已经把握住了。如果老师给你讲完了之后,你表面上不好意思批判老师,为了尊师,但是心里面觉得这个答案不能完全说服你,那就是你慎重思考的开始。我们提倡质疑,“吾爱吾师,吾爱吾更爱真理!”如果老师说什么你都觉得对,那就坏了,你就不能进步了,最起码你超越不了你的老师了。
选自:杨军师父《中庸别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