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归来,休整一天后重新接手了公众号的编辑工作。表姐说担心我觉得麻烦,想着过两天再交过来。趁着另一些城市的精彩回忆还未褪色,尽早把图文整理好,先把这个工作完成——按这个计划去走更适合抑制习惯性拖延。除了写几句游记之外,等旅行的斗志随时间推移慢慢消减,我的编辑工作也等于不生产文字的搬运工,平淡无趣,用来磨磨性子。
按照学校计划和同学们一起外出考察时,每天晚上所有人会聚集在某个房间,跟老师交那一天的观展心得。说是“交流心得”,大多数时间是老师对展览的单方面抒发个人感受。几天下来,摸清了开会的时间规律,我和室友开始怀揣着查看彩票中奖号码的激动心情前往开会的房间。希望能找到一个不需要正对着老师,又有空可以坐下的位置。如果恰巧碰到这样的位子,基本就意味着接下来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能够愉快度过。
老师说起今天看了展览有什么想说的吗,大家基本保持沉默。他说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比如说哪幅作品看不懂也可以说一说啊,大家仍旧沉默。
这种浮躁着同时略显敷衍的静止一般由某个被点名的同学打破。接下来她(他)多半都会提起白天在某个宽敞、简约又明亮的展厅中遇到一幅从技法上讲非常放飞自我的作品,对那类作品与紧挨着它的展签上写的姑且称作“作品名称”的词表示不解。面对好不容易提出的不同问题基本上都被“多看看书吧你们”给回答了,当时觉得甚为不爽。
作品在表达什么呢?
一方面讲,当一件作品被陈列在场馆里时,与空间与观众之间产生不同联系,到了这个时候,作品又完成了一次创作。算是在创作的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随机性,遇到什么样的观众、引来怎样的评论、观者会与作品拍出什么样的合影,也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惊吓也未可知呢。
顺着想到这儿,可能与作者一人当初大笔一挥大泥一上的情感走向不同,最初想要表达的东西没有传达给观者,有些遗憾。但是作者本人已经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以某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到此阶段之后,不去在意观者如何评价、得到什么感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业到了汇看的紧要关头,我需要几句姑且称之为“设计说明”的文字来撑门面。选择食物激励法来促使自己尽量多地写字通常是我的第一选择,用“字很多”的视觉感受来填补一下与他人之间差距的鸿沟能够使我开心好一阵子。像是在一个不但没有观众还不给打光的剧场舞台上完成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戏。
纷扰并快乐在已知的东西里翻箱倒柜的找出些零碎拼在一起——写起结课总结时百分之八十会窜出这个想法。一直这样下去,是不是就相当于把自己掏空啦?
后来又看到一个把“我”比作电脑程序的说法,大概讲人成长的过程就像软件更新。现在的我萌生出的想法、所持的态度、向往的世界会因为之后遇到的东西而改变,就像程序到了更新的时候,等那个进度条磕磕绊绊读到百分百,我又和现在的“我”有不同之处了吧。
如果遇到漏洞怎么办?
可能像发现过去相册中黑历史那样被吓一跳,心中倍感不忍直视吧。
说到底仍然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肯迈出去,嫌弃旧的期待新的。转念一想,现在可能比过去好点,那么现在的“旧”的被嫌弃值便能够降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