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个体几乎经历了一样的生命孕育的过程,但生而为人的性格和行为往往天差地别。人之所以会命运各不相同,哲学家叔本华归纳出三个原因:
第一:人是什么(这里的人是广义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
第二:人有什么(这里的人就是财产和各种所有物)。
第三: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要重要得多。你需要去追求物质、名誉,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独立而健康的个性。
能够让我们应对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并不是找一个稳定的公司、职业、技能,这些都靠不住,甚至房地产也靠不住。
靠得住的,只有你自己的德性、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能够确保你在险恶的尘世平安生活的根基。
人生最本质的事情就是做人,做人就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如果我们把握了做人这个根本,那么,一生就很简单,却又很丰富;根脉清晰,枝繁叶茂。
如果我们不能把做人这一件事做好,那么,做其它再多的事也没有什么用。
做人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索取的过程,而是一个把我们本来就有的东西挖掘出来的过程,是一个回归的过程,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把控的。
但很多人的困境在于,把所有的目标和精力都聚焦在一些自己无法把控的事情上,比如做官,发财,他们穷尽力气去追逐,却忘掉了自己唯一可以把控的事情,其实是做人。
03#
王阳明的立志成圣之道
说到“做人”,不能不提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行合一”对后世影响巨大。
而王阳明心学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回到“做人”这个根本上来。
图片
王阳明提出过三个原则:你应该有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你应该为你唯一的人生目标找到动力;你应该把任何事情当做你唯一目标的实现手段。
王阳明大约在12岁的少年时代,就确立了“读书做圣贤”的志向,这个志向一下子把王阳明和同时代人拉开了距离。
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大部分都希望通过科举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个自我价值只是为了做官,读书已经不是为了人格的完善,而仅仅只是为了做官。
王阳明的立志成圣,既没有走上退隐的路,也没有走上绝大多数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条自我人格完善的路。
他回到了儒家的初心,恢复了儒家的源流:要做人,做你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成为圣贤,作为王阳明唯一的人生目标和终身追求的理念,不仅是心学的起点,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
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教授所著的一本《做人》以浅白的语言解读王阳明的五个生活法则:这是有关日常生活困惑的答案书,一本切实可行的“做人“指导手册。
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幸福?如何找到内心真正的热爱?如何拥有不焦虑的人生?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身陷于各种各样的苦恼中,往往在世俗标准和内心追求中左右摇摆。而在“三不朽”圣人王阳明看来,解决一切生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做人”这颗种子。王阳明将生活的全部答案,归结为“做人”二字——做人,就是做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刚刚创立企业的时候,遇到年轻的员工“造反”,要集体辞职,在和他们的沟通中,稻盛和夫领悟到,经营公司,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是不够的,应该永远保障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公司员工的幸福为目标。
但这还不够,在自传里,他这样讲述当时的心理转变:“自己的人生只是为了养活照料员工吗?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有倾其一生而要承担的崇高使命,譬如‘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想明白这些后,他心中豁然开朗。
稻盛和夫做了好几家上市公司,做了很多事,但他好像也是和王阳明一样,只做了一件事。
在回顾他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他有一句总结性的话:“人只要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整个宇宙都会帮助你的。”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小时候的经历并不顺利,贫困、缺乏爱、没有机会上学、离家出走、生意失败,等等,但最后,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发明家。
图片
富兰克林20岁的时候,就给自己确立一套终生奉行的“正见”,彻底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
他总结自己过去很多的失败其实是源于错误的生活选择,因此,他为自己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原则,力求自己道德完美,并可以一辈子恪守。
富兰克林的原则,其实就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总的“做人”原则。
富兰克林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有一本小本子,里面是设计好的表格,对于自己哪些原则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都一一记录下来。每天都记。而且富兰克林喜欢抄写各种格言。这种记录的习惯,其实是对自己的生活每天在做一个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