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散文
「好书推荐」秦汉的方士儒生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好书推荐」秦汉的方士儒生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作者: 盐盐的私藏书影分享 | 来源:发表于2020-07-01 11:34 被阅读0次

你好呀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是

疑古辨伪大家顾颉刚先生的代表作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这是旨在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是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本特别的秦汉史书。

 1 

 关于顾颉刚先生与疑古辨伪 

讲到顾颉刚先生可能有些朋友会比较陌生,

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上古史、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他曾经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教授,

而这本《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正是顾颉刚先生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秦汉史一课时所写的讲义,篇幅不长却深入浅出、内容深刻。由于是讲义改编而成,阅读的门槛也并不高,很适合对秦汉史有兴趣的朋友阅读。

而顾颉刚先生的主要思想,可以用两个方面简单概括,

一个是“疑古辨伪”,简单的说呢,就是他认为古书中有无数记载有误,又有无数问题没有解决。不仅留下来的传、纪不可信,诗、书、经也不可尽信,因此应该融会贯通地推翻古史。

而如何推翻?顾颉刚先生便是用的三重论证,即:历来相传的古书上的记载、考古发掘的实物材料和民俗学的材料,从而肃清飘散在古史中的障雾,真真切切地看清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真切面目。

第二个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就是他认为古史是通过层层累积叠加而成的,比如在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已有了尧、舜,到了战国时有了黄帝、神农,到秦有了三皇,到了汉以后又出现了盘古等等...

而他所写的这本《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就旨在说明:这些“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就是由于当时的方士与儒生为了维护当时统治者的统治的需要,而编排而成的。

 2 

 老子不可能是孔子的老师

我们是否都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请教许多礼制方面的问题。然而,顾颉刚先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别急,你且听我慢慢道来。

学者们的思想不是顺着时代就是反着时代,而孔子就是反时代的一个人。他在世之时,礼法制度已然崩溃,所以他提倡要“正名”和“礼治”,要恢复旧时代的秩序,要讲求宗法制与孝道。可那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贵族却过着奢靡的生活,孔子的思想又如何能利于救世?

于是,墨子出现,主张“兼爱”“尚贤”以毁灭宗法组织与世族专政,只要平民有饭吃,主张舍身救世。

不久后又出现了一个杨朱,他认为,世界的纷乱都是因为心之所骛,一个人的欲望是填不满的,所以他主张人人不夺他人所有以利己,也不让他人夺取自己所有,即“为我”。

所以那时,孔子的复古、墨子的“兼爱”、杨朱的“为我”,三派鼎足而立。

再后来出现了孟子,不仅收到了儒家的熏陶,也感染了墨家救世的风气。他既主张墨家的那套限制贵族的权利并使贤德之人得到政治地位,又接纳了孔子的孝道,提倡要厚葬要守丧,并且大骂墨家的兼爱为“无父”。可以说,孟子就是孔子和墨子的调和者。

除了孔墨的调和者外,还有一个人是墨子和杨朱的调和者,他叫宋钘,他主张在外“禁攻寝兵”、在内“情欲寡浅”,也就是说,既用墨子之学做事业,又用杨朱之学修身养性。他说:“一个人所以和人斗争,只为受了他人的侮辱。但你自己的人格并不因为他人的侮辱而有损伤,所以你受的侮辱并不是你的真羞耻。而且一个人的欲望是本来不多的,只要你心有所主,不使外面的东西扰乱了你的心,增加了你的欲望,那么,你既不侵犯别人,别人也就不来侵犯你了。”

这不能相容的三大派,有了二人的调和,慢慢地开始接近了起来。

也许你会问,说了这么多,老子呢?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过,孔、墨、孟的书里从来没有提到过老子。

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思想,他主张柔和而谦下,他认为,要不受别人的欺侮,先要使对方不想欺侮。我柔弱了,好胜的人就不来和我生事了。如果对方决心要欺侮我,我就让他欺侮,他尝到了甜头就越发觉得欺侮人是容易的,而总有一天他就会遇到一个比他更强横的敌人。所以,越吃亏越胜利。

而这种见解,正是我们之前见到的宋钘的“见侮不辱”思想的演进,也就是杨朱“全生”学说的变相。所以,老子应是宋钘的后辈,他又如何能做孔子的老师?

而《老子》这本书也应当不是他所作,为何?因为这本书的“绝圣弃之”“绝学无忧”“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知多。”这些完全都是战国末年的思想,而战国之人提到老子只说他主柔弱,都没有说到他想毁灭文化,所以可见这些话并不是老子所说,而是他人所撰。

而你可能会想,那为什么不说老子就是战国末年的人呢?因为到了这时,已经有了关于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的传说,而让人错认了年代的人,生的并不会太晚,所以,顾颉刚先生认为,老子这人是战国中期的,而《老子》这书是战国后期的。

而老子为何在层累造成的古史中会成为孔子的老师?

这不是谣传,而是有计划的宣传。

老子这个学派在当时虽有势力,但毕竟身为后起之秀,敌不过儒家。

于是,他们造出个故事,说孔子当年到周朝曾向老子请教过,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底差了很多,于是羞愧难当,归家之后,对老子仰慕称赞不已。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借孔子的嘴,分出二人的高下,让儒家自觉俯首称臣。

没想到的是,这个故事效果超过了预期,甚至连儒家的人都把他认为事实,还编造出了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制的故事,把老子硬生生的给儒家化了。

于是我们可以见到《老子》中有许多自我相悖的话,明明有“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守”的主张,却又与孔子探讨关于庙主、葬礼的礼制,硬生生把老子逼成了双重人格。

而这个宣传成功之后,他们学派更是得寸进尺,彻底把杨朱踢出了圈子,把老子与黄帝又扯上了关系,把老子认为是“太祖高黄帝”、把黄帝认为是“肇祖原黄帝”,把道家的开创时代直接推到有史之始了。

而道家为何会兴起,《老子》又为何会盛行?这与汉初的时势有关。

《老子》这本书中,主张君主应当清静无为,这与汉初大乱之后天下初平与民休养生息的条件极相合,而且文字简短有韵,易于记忆,所以风行于世。

 3 

 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究竟如何?

个人认为正如蔡元培所赞誉的一般“烛照千载之前,发前人所未发。”

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可读性都很强,不仅可以说是秦汉史必读之读物,他的研究思路与辨古思想对于学术论文的撰写以及历史学的研究更加具有启发价值。

很可惜的是,对于很多问题顾颉刚先生只是点到即止,并未再就此进行深入探究,或许是战事原因,使得顾颉刚先生流亡后方,生活的不安定再加上资料缺乏,造成了研究的停顿,为我们后世着实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盐盐的私藏书影分享”

相关文章

  • 「好书推荐」秦汉的方士儒生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你好呀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是 疑古辨伪大家顾颉刚先生的代表作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这是旨在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是...

  • 儒生们怎么就都成了算命的?

    大儒刘歆利用【五德相生说】来改造古史系统的阐述 也就是,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为了适应统治者的不同阶段的需求,用【五德始...

  • 读《秦汉方士与儒生》

    清瑜读书笔记 从历史学家的眼中看易学的发展 历史学家站在历史的视角,我站在易学的角度,来读这本书。里面的内容非常开...

  • 1210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古史层累构成说」 顾颉刚提出来的一个理论,叫作“古史层累构成说”,主张...

  • 大家小书之《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这本看得很快,白话文,非常的白话,就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讲话,话是这么说,字就这么写,少了一份精致。絮絮叨叨中,事情...

  • 读史札记

    顾颉刚先生认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抛开这费心力的学术之辨,在清寒的光影里,随意翻翻《史记》,权当按图索骥图一...

  • 历史上的谶纬研究

    从狭义上讲,谶即谶语,是神的预言,是江湖方士编造的一种预言吉凶的隐语,到秦汉间被一些方士化的儒生所利用来预言天下大...

  • “鬼神谶纬之说”及其它(中)

    “谶”是秦汉巫师方士编造的预测吉凶的隐语,意思是“将来能应验的预言”。“纬书”则是汉朝儒生用神学观念解释儒家典籍而...

  • 践行第31天

    层累现象 国民时期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辩派”,将层层累加而转述至今的古代历史现象,称为历史层累。 这让我联想...

  • 后端好书阅读与推荐(续七)

    ** 后端好书阅读与推荐系列文章: **后端好书阅读与推荐后端好书阅读与推荐(续)后端好书阅读与推荐(续二)后端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书推荐」秦汉的方士儒生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sc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