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点心理学
一个心理学者眼中的佛学

一个心理学者眼中的佛学

作者: 一枚冰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15:56 被阅读201次

一个心理学者眼中的佛学

罗伯特·赖特,科学作者,进化心理学学者。

佛学的意义是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佛学的优点,就是它允许你“思辨”。它从不故弄玄虚,总是用尽可能简单明白的语言把道理说清楚。

你就可以像学习一般哲学那样辨析和论证,还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去检验它。

一:佛学中的“苦”

“苦”是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年,释迦牟尼就是因为看见了“生、老、病、死”四种“苦”之后,才决定开始修行的。

那么“苦”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说这个世界故意让我们受苦?还是说苦不苦跟人的修为有关,觉悟者是感觉不到苦的?比如有一个说法,是之所以觉得苦,是因为“执着”。如果你不那么执着,就不会那么苦。

赖特认为“苦”就是不满足。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传播基因,我们就要做各种事情,吃饭、生孩子、竞争、获得声望等等。但人毕竟是有思想的生物,也许有的人就想看看大自然的风景,享受岁月静好,对传播基因没兴趣,那怎么办呢?

赖特说,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

第一,完成上面那些事,你能获得快乐,比如吃饭和谈恋爱都能让人愉悦。

第二,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如果我们只做一次,就能获得持续的、长久的快乐,那就没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所以,自然选择希望你重复去做一些事情。

第三,对于前面这两个事实,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如果大脑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它可能就会放弃追求快乐,开始怀疑人生。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

从基因传播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个人来说,这个局面非常可悲。人的一生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快乐。

在做某个事情之前,我们觉得做这件事会有多么快乐,可是真正做了之后,又感觉到很空虚。这就是苦,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所谓快乐,其实是个错觉。

正如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空虚与无聊之间徘徊。快乐永远只是短暂的幻觉。

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这就是悲观与乐观的重要分别。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各种情绪其实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让我们能对外部的环境做出一个“好坏”判断。如果做这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利,你感到快乐,你下次就还会这么做。如果做这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害,你就感到痛苦难受,你下次就不这么做了。而这些编码,是可能出错的。

第一种错误是环境变了编码没变。比如我们看到甜的、高脂肪的食物会特别想吃,这个情绪在过去食物匮乏的时代可以让我们摄入更多的营养,对身体有利。可是现代社会食物非常丰富,再吃那么高脂高糖的食物只会损害身体。那么赖特就说,我们对高脂高糖食物的“感情”,可以说是一种“假的”感情。

第二种错误叫作“假阳性”。比如说一个原始人在野外行走,他听见草丛里有声音,你说他应该怎么反应。这个声音有99%的可能性是风吹的,但是也有1%的可能性是草丛中有一只老虎。原始人会不会忽略小概率事件,继续往前走呢?当然不会。他的正确反应是管它是什么东西,先跑为上。

我们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其实都是瞎担心。所以佛说,人生充满了苦,而烦恼都是虚幻的东西。

进化设定我们的快乐必须是短暂的,因此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而这就是人生的“苦”。同时,进化设定我们的各种情绪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所以烦恼可能是“空”的。

既然“烦恼”和“苦”都是自然选择机制给我们的幻觉,那么应该如何应对,或者摆脱呢?冥想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那么“冥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冥想

一个是禅宗 ,方法是思考一些公案,有时候搞些言语上的“机锋”,然后来个顿悟,比较适合诗人。还有一个是藏传佛教,方法主要是想象一些视觉意象,比较适合艺术家。

而赖特练的是“内观”,简单来说,就是追求“正念”,比较适合心理学家。一个是禅宗 ,方法是思考一些公案,有时候搞些言语上的“机锋”,然后来个顿悟,比较适合诗人。还有一个是藏传佛教,方法主要是想象一些视觉意象,比较适合艺术家。而赖特练的是“内观”,简单来说,就是追求“正念”,比较适合心理学家。内观要求你做自己的观察者,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怎么回事儿,就好像一个心理学家在分析自己一样。现在在西方,尤其是知识分子中间,非常流行冥想,Google 公司都专门给员工设立了冥想室。

当然,内观冥想可不仅是为了休息,也不是陶冶情操,内观冥想的目标,是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和个人真正的自由。

冥想的形式非常简单。如果你追求仪式感,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弄个垫子坐在垫子上。具体什么姿势似乎没有太多要求,大概只要不睡着就行。第一步就是坐下,第二步,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一心一意地专注呼吸。

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大脑的正常状态是随机漫步,各种想法和情绪会不断地冒出来,你会做各种白日梦。我们其实很享受这个状态,有时候还能获得一些创造性的发现。但是冥想,恰恰要求你的思想不能信马由缰,必须专注在呼吸上。能坚持专注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深。

练好这个专注的功夫,你才能不被各种情感和思想困扰,不受大脑模块的控制,获得自由。专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练习把握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权。

如果你能专注很长的时间,你将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赖特曾经达到过这个状态,他说在长时间的专注之后,获得了一种非常深入的平静,有一种巨大的喜悦感。

冥想功夫从低到高,大概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你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只要达到这个层次,你马上就能体会到冥想的好处。

冥想功夫非常难练。你并不是往一个方向拼命用力就能做好,这其中充满了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无为”和“成功”。也就是在冥想的过程中,你越想要专注,反而越难做到专注。你不刻意追求,反而能达到成功。第二个矛盾是,最需要冥想训练的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的人。第三个矛盾是,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你越要和它对抗,你就越受它控制。第四个矛盾是你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人”这个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绪的控制。也就是说,如果你一上来就说我能控制我自己,那你就控制不了你自己;你要是意识到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你反而迈出了控制自己的第一步。

三:“色即是空”

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则进一步认为,其实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会自动赋予意义。

事物让我们产生的感情,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就是“色”。

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

我们赋予世界的内涵都是主观和充满矛盾的,“色”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

一个修行者说,随着冥想练习的深入,你真的会体会到“空”,你对世界的“色感”将会下降。当然你仍然会看到所有这些东西,椅子还是椅子,不过它在你脑子里的存在感没那么强烈了。

修行者说,他自己的修行,更像是他先感觉到万事万物都是空的,然后才导致他对这些东西无感,而赖特说的是先降低了感情,才感到万事万物都是空的。这个因果关系可能是相反的,但总体来说,认识到无色就是认识到空。

第一点,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第二点,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这就是“色即是空”。

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你能获取更丰富的体验。据说,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相关文章

  • 一个心理学者眼中的佛学

    一个心理学者眼中的佛学 罗伯特·赖特,科学作者,进化心理学学者。 佛学的意义是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

  •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今天听了本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作者是罗伯特•赖特,进化心理学学者。 文章核心内容是佛学的三个常见概念:苦、冥想...

  • 佛系青年爱喝粥

    最近听万维刚在得到上讲《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比较入迷。《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学者和科学...

  • 《万维钢·精英日课》正念自控法—学习笔记

    今年八月份出版的新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作者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是进化心理学学者和...

  • 我眼中的佛学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但是很喜欢佛学。 很多年前第一次游览云冈石窟时,就被气势恢宏的各种佛像所震撼,大者高有几丈,小者...

  • 我眼中的佛学

    很惭愧,加入践行群却没有坚持下来。第101天再次点开简书,机缘遇到文章谈到学佛,觉得有话可说。 我没有如作者皈依佛...

  • 学会弯腰,才能抬头

    在印度,孟买佛学院是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它培育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在孟买佛学院正门一侧设有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

  • 科学的研究信仰

    一个研究进化心理学的学者,科学家,试着用科学来解释佛学,用现代人的视角来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到底是什么。 01.人是进...

  • 学者

    和许久未见的同学联系上,他已经成为一个学者。我突然觉得我也可以成为佛学方面的学者。那可能意味着要去读博...

  • 哈佛学者谈早期阅读

    根据2017年的调查数据,在深圳,1044个家庭平均月收入超过3万的中产家庭中,每天陪同0-3岁孩子读书一次的家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心理学者眼中的佛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sk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