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此文谨慎食用。)
周末去看了最近大热的电影《八佰》。时隔一年重新走入电影院,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实属不易,有点小激动。看的晚上7点档。疫情管控下,卖出一张票周围上下左右的位置都不让选了。整个厅坐了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按这个卖票方案,上座率应该算很高了。
影片两个半小时,讲述了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在上海即将沦陷之时,奉命退守四行仓库,孤军奋战,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关注,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战争片是我最不喜欢的类型,所以评价可能比较局限,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影片算得上是大制作,战争的细节拍的不错,服化道什么的都挺到位,一些细节处理得比较文艺范。
比如那匹骨瘦如柴的白马,马的文艺属性是象征自由。又比如苏州河的两岸,一边是租界内歌舞升平,小资阶级和外国人一副隔岸观火的姿态。另一边是四行仓库,原88师的指挥部,以谢晋元为指挥官的一个团及其他散兵游勇组成的不到400人的队伍,与日军进行殊死抵抗。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颇有讽刺意味。还有前期反复出现一个歌女的镜头,我还以为要推感情线,结果不了了之,那么歌女象征啥?象征士兵们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好像也牵强。
开始时,几个散兵想逃跑,真实战场上也会有不少逃兵,这个设定没问题,逃兵们意外发现了准备偷袭的日军,租界内的人为他们竖起大拇指。这个表达我就没看懂了。还有一处,戏剧化的赵云形象反复出现,是要表达舍生忘死、单骑救主这个含义么?拍照的记者一开始具备了汉奸的形象,然后来到四行仓库采访,我以为要继续当汉奸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是想表达他也深受触动、弃恶从善了么?那也太含蓄了。总之,感觉就是群戏都是点到为止,人物不够立体,文艺的部分太过抽象,太考验观众的想象力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租界内的人受到触动,尤其在士兵们身负炸药挨个跳入日军中,是全片的高光时刻,完整地诠释了军人的尊严和精神境界。租界内的人开始以实际行动支援这场战斗,民族的情感联结在了一起。这应该就是全片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了,在国家危难之际,再也没有个体,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同仇敌忾。这个主旨放在当前的语境下足以使影片成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我认为影片关于历史的叙述到这儿就可以剧终了。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导演和编剧想要拍文艺范的战争片就应该一路走到底,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基于历史进行再创作。比如《集结号》就是一个好故事。而《八佰》沿着历史的脉络继续叙述(还有评论说影片也未遵循历史,恕我一个历史文盲无力考证)。影片下半段讲了全军撤退,在桥上被日军扫射,死伤无数,然后剧终。不如拍成全军殉国,宁战不退,让历史中的谢晋元们在文艺作品中成为完整的英雄。不是更能震撼河对岸和影院里的观众么?
导演和编剧想面面俱到,在150分钟内又很难提炼到位,所以这个电影故事没讲好、历史也没讲好,文艺得不够彻底、现实得也不够残酷。值得看,但还可以拍得更好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