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十岁,我就来到这边。
这中间,成长中无论经历什么点滴,可以说,长到现在,这个活生生站立在眼前的自己,母亲带给我很多。
虽不是她生,但却是她养。
年少的那个我,封闭,自卑,冷漠,也许……还对周遭,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
对是敌意。
因为,深深掩埋的敌意,乃至命运不公的恨意,所以对生活的一切都对抗。
所以,表面平静的我,骨子里其实,性格冷漠孤僻,不易与人相处亲近,有一种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在乎的态度。
可能从小就深刻体会,对心心念念美好期望的落空与幻灭。
所以,冥冥中始终被一种强大的恐惧扼制,一种长久的心理阴影笼罩。
为了,摆脱它的追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是个异类,正常,我一直在面对外在世界,强颜欢笑。
做着违背内心意愿的行为。
久而久之,连我也分不清自己是谁。
但却明显感觉自己活的不开心。甚至是痛苦。
小孩子心底的深深恐惧,莫过于来自,父母爱的分崩离析,继而面临选择的分裂。情况更糟糕的,面临的是无情的抛弃。再然后,就是一个人无助的面对死亡与孤独。
对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子来说,这一点着实残酷。
可放眼望去,现实里,这样残酷的事实,还少吗?!
正是因为有这样残酷现实先例存在,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人类某些深埋的集体感情又是相通的。
一些人如果不去做自我认知探索和学习,就永远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奇怪反应模式。
他人的存在,就像读写板,更多时候其实是反衬你真实的自我。
我们的两只眼睛,从来都是向外看,很容易就看到他人,哪里不好。
这个不好的定论,也许只是基于自身的价值观,符合自己利益会认为好,不符合自己利益会认定坏。
当然,他人也确实比自己,更容易看见自己身上的不足。
但如果沉下心,向内看,自我也能看清自己。起心动念间,面对外在世界动荡和混乱,那些个愤愤不平,或冠冕堂皇的言辞,或多或少,可能也存在标榜自己,打压别人的借口。固执的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那一个。殊不知,对与错,在某些地方,某些人,并不是那么容易讲得清。
一些人,可能在某些人嘴里不知死了多少次。关于这个人又不知传了多少个版本。
别人给的好,一个不高兴,不随心,就可以随时收回。
所以,我才会觉得,自己给的好,才最牢靠。
当然,别人给的好,自然是一种好运和福气。要懂得感恩,珍惜。
当别人不给时,那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是别人的权力。同样尊重别人态度。识趣避开就行。
其实,自己和他人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受七情六欲,欲望驱使的平凡之躯。
凡尘俗世里,为了吃穿住行,不得不起早贪黑,朝九晚五,为生计忙活。
人多嘴杂,学会少说话,多做事。谁都不比谁高尚到哪里去。但也别把自己想的太卑微。
这世上,除了生你养你的人,其他,合则聚不合则散。没必要一味委曲求全。
面对他人,精神控制,言语打压,负面能量爆棚,打着为你好的口号,实则却为了一己之私,强行控制他人,在人格上贬低侮辱而获得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要学会仔细分辨,明确态度后,发现对方依旧毫无反省,丝毫不顾虑及你的感受,甚至还狡辩,即便是亲人,也选择远离。
在保护自己方面,适当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对彼此都有溢健康。
很多时候,人是不太能忍受孤独和清贫的。
为了,过上舒适的物质,体面生活,甘愿放下自尊,没有独立人格依附。乃至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换得一份,自己没能力挣得的优越生活。
如果,那就是你所想要的生活,那就不要有太多抱怨了。
你总得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或者在这个群体社会关系,作为一种交换,付出的代价。
当然,你也可以有其他选择。作为换得,必得有所代价。
想要自由,就要忍受居无定所,随处漂泊,孤独的代价。想要婚姻,就要忍受失去自由单身的快乐。想要名利,就要付出时间,精力,乃至健康的代价。
想要尊严,独立自主的生活,就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踏实挣得,要忍受清贫,不被他人理解接纳的孤苦。
生命和生活,给了你选择的各种可能性,就看你,想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无怨无悔的走完一生。
其实,人只要想清楚,看的明白通透了,很多困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杂念丛生和欲壑难填,会迷惑住人的心智,让本该澄明的心境迷雾重重。
无论你成为谁,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身份,你都得首先是你自己。
著名作家张爱玲,在她的文字作品中,写她的继母孙用蕃,言语间反感刻薄充满敌对情绪。
孙用蕃同样是出生名门,也算是交际广泛的名媛,因为一段感情自杀殉情,没死成,反倒成了大家茶余饭后谈资。进门后的孙用蕃想把自己最得意面料的嫁妆衣物作为见面礼拿给张爱玲。可是正处于青春期,心思敏感叛逆,接受西式前卫教育的张爱玲,却把这一行为视作对她的侮辱。在《童言无忌》中就曾怨怼:“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
张爱玲一开始便对“继母”心存敌意偏见。可能读有关继母心狠,恶毒虐待继子女的故事多了,张爱玲曾就在《小团圆》狠狠写道:“我父亲要结婚了……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张爱玲出名后,孙用蕃成了她笔下的“恶毒继母”。在晚年,有人向她提及作家张爱玲,这位老人坦然一笑说:如果张爱玲因受了我的刺激而成了著名作家,那倒也不是坏事。如今我都80多岁了,只要无愧于心,一切都无关紧要了。
邻居周边的人对这个端庄的老人印象,怎么都难以与张爱玲笔下“恶毒继母”难以联系。
在现代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流星,小雨,小雪,以及宋丹丹,高亚麟饰演的爸爸妈妈,把一部复杂严肃的重组家庭题材片,以一种轻松搞笑的方式展现在大众眼前。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面对儿女日常的相处教育问题闹出各种搞笑状况。
当然,现实中也不乏存在个别继父继母伤害虐待继子继女的恶性事件。社会上对此类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世人都说后妈难当。
我的父亲只不过是一个铁路工人,小时候,长年在外工作不回家。
母亲卖鱼卖桃养活三个孩子。在那个物质条件经济并不富裕的时期。作为长女的我,来到这边,会主动为大人承担一些家务。
我的母亲脾气不算太好,有点要强,也没什么文化,但是她能干,性格外向,仿佛总有折腾不完的精力。她可能不太能用,你想要的方式,或你期望的方式,照顾你的感受。但是她会用她以为的方式待你好。
尽管,世人对后妈,这个称呼全是负面多过正面,也确实给到她很大压力。但是她尽力了。尽力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我那不咸不淡态度,我那表面平静。实则骨子里透着冷漠孤僻的性子,我那自我封闭,阴郁,沉闷压抑性格,持续存在多久了?若不反思,或许,我只会一直沉溺下去不自知。
那日,我吃过午饭,要去驾校学车。独自一个人出了门,走在去乘坐公交车的路上,在经过红绿灯十字路口,停下来在等红绿灯时,突然,一个人从我身后跳出来,用力拍了下我的肩。我被狠狠吓一下。
我时常一个人习惯沉静在自己世界。觉得一个人躲到自己的世界,不用忙着应付外界复杂的人事物比较不受打扰清静安宁。时常因为太过专注,被外界的什么人或快速疾驰的车子惊扰,被不经意吓一跳。
我一转头发现居然是母亲。她笑笑,说道:“怎么走的这么慢呀!”我笑笑,然后伸出手去:“你饮料吗?我去小卖店买维C饮料了。”然后她摆摆手,说不喝。要去附近商场转转。
红绿灯亮的时候,我们一起过了斑马线。她往东走去逛商场,我向西去往公交站。
我记得那日正午阳光格外明朗,但我转身看向拍我肩的母亲时,她却显得那样矮小。
母亲已不再年轻,而是成为一个六十多小老太。相比早年母亲脾气也缓和很多,孙子都已上小学。而我也不再是那个十岁的小女孩,而是一个中年人了。
我在想,太多时候,我都沉浸在过往负面情境里出不来,被一种愤恨,怨怼,敌对情绪萦绕笼罩不自知。
忽然想到,金刚经里有一段: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佛家讲我执。我执太重的人会因为嗔恨不能放过自己。跌入自我设限中不能自拔。也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从而扭曲心性认知。
其实,放眼望去,周围世界的人,都在努力的用自己的方式应对这个眼花缭乱的世界,应付着纷繁复杂的人和事,各自背负各自的不容易。
做不到帮衬不说,我又何必再添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