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淞园由邑人姚伯鸿将原沈家花园扩建而成,取名自唐代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剪取吴淞半江水”之句,是一座营业性的私家园林。
半淞园 1918 年正式开放。占地逾四公顷,一半为水面,既蕴涵中国园林传统特点,也糅入西洋园林的元素。该园南北呈葫芦形,北面园门似葫芦口,两道门后为葫芦身。园内假山高耸,水面广阔,楼阁连绵,花树繁盛。其中的园湖、园河,延伸出河道数条,与黄浦江相通,水质澄净,鱼翔浅底,岸边垂柳依依;西部数座假山统称西山,山体系开挖园湖、园河的堆土,共有三座,占地逾十亩,山势蜿蜒起伏,最高的地方达二十余米,巅有茅亭,可驻足畅览黄浦江中胜景;东部的群芳圃,花卉四时不断;西南的枕流轩,临河而筑,窗外游船往返,两旁绿荫重重;中部偏南的江上草堂乃主建筑,堂高大宽敞,陈设华丽,浓荫四合,通常作品茗处,有时也作为民间聚会和花展的场地;江上草堂南的碧梧轩,四周广植梧桐树;东南的荷花池,池面积虽不大,却栽培各种荷花,并有九曲桥横跨水面,桥南端的藕香榭,以傍荷池闻藕香得名;此外,尚有水风亭、又一村、长廊、湖心亭、花径、云路等景点。所以,民国年间的《上海胜迹略》称该园“凡属园林景物,应有尽有,故得称雄于时”。
当年半淞园常是文人雅集之所。1921 年 5 月初,文学研究会主将沈雁冰、郑振铎得知郭沫若抵沪,特请与之熟悉的柯一岑作陪,邀他在半淞园会面,他们选在园中临池的餐馆就座,餐后,郑振铎又把郭沫若引到池边,倚着栏杆,直奔主题,邀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借助他的力量把即将创办的会刊《文学旬刊》办得更出色。郭沫若认真考虑后表示愿意在会外帮忙。初次相见,彼此都留下了良好印象。
在 1937 年“八 · 一三”事变中,半淞园被日军炸毁。如今黄浦区的半淞园路,即因该园而得名。
我幼时所住的地方就属于半淞园街道,但是已经找不到半点半淞园的遗迹了。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