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文精选
《朱元璋传》阅读复盘

《朱元璋传》阅读复盘

作者: 宝妈陪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2-08 13:44 被阅读0次

    有幸参加了一个线上的公益活动——同读一本书,2月份的同读书目是《朱元璋传》,1月份的书目是《曾国藩传》,两本书同一个作者,都是张宏杰老师,又安排我们相继阅读,这让我不由自主的对这两本书进行了比较。

    说实话,看《朱元璋传》远没有看《曾国藩传》那样的心绪平和。如果说《曾国藩传》可以使人涤荡灵魂、大彻大悟,那么《朱元璋传》就是在帮你拨开云雾、让你看清事物的本质,一层层拨开,剥皮见骨。

    面对眼前的这本书,它太犀利、太真实,真实到我数次想放弃、真实到我甚至怀疑作者写它的初衷。

    只好换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本书,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角色,让自己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许会让我多一些继续读下去的勇气。

    来自《朱元璋传》的灵魂三问:

    一、如果我是作者——张宏杰,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如果我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心应该是客观呈现吧。

    因为以往看过的一些描写帝王的书,无不充斥着个人崇拜情结。写朱元璋的书,则是极具脸谱化或者呈现两个极端,要么把这个布衣天子写的耀眼传奇、甚至天赋异禀;要么就是把他刻意丑化,凶狠、暴虐、嗜血,仿佛一个杀人的恶魔。而我,只是想高度还原历史,我从未想过为朱元璋去剖白,只是一直在想,朱元璋的种种行为,一定有据可依,那么这一切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朱元璋一介贫民——赤贫,一贫如洗的那种。他的家谱一清二白,祖祖辈辈都是老实本份土地里刨食的农民。他的父辈甚至祖父辈一生逃难无数,不断地被地主剥削,甚至一生从未吃过一顿饱饭、穿过一件囫囵衣服。他们当中竟然没有一人有任何“非份之想”,他们的想法都很淳朴,只是想活下来。

    那么这个做过放牛娃、当过和尚、乞丐,甚至小偷流氓的农民的孩子——朱重八,(你看,一代帝王,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没办法,饥饿与贫穷真的限制了想象力,他那一直在饥饿线上挣扎的父母,哪里来的精力去给他起名字呢。)他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帝王之位,又是怎样由那个逆来顺受的、连做梦都只是想吃顿饱饭的放牛娃,摇身一变,变成世人眼中的“残暴”皇帝的呢?

    我觉得,一定有一个促使其转变的节点,等待着我们去理清、理顺,我只是希望能溯本求源,找到让他真正转变的诱因。

    今天,站在这条历史的大脉络上,朱元璋也只是一个历史人物,甚至没有对错,更无所谓褒贬,所以写朱元璋,我也只是想客观呈现。

    二、如果我生长在朱元璋同时代,我有没有可能成就帝业?

    古往今来成就帝业,更多时候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先说天时,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可是同时代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其中不乏陈友谅、张士诚这样杰出的青年才俊,最后一统天下的还是朱元璋,什么原因?

    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那就看地利,我们说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既非交通要塞又无险可守,实在不是什么出彩的地方。尽管他在称帝后不顾群臣反对,一度想把凤阳作为政治、经济的核心,也就是都城。

    其实凤阳的贫苦百姓也远不止朱氏一门,数不胜数是夸张,因为此地“十年倒有九年荒”,人们逃的逃、死的死,说是“鸟不拉屎”还差不多。那朱元璋其他的没逃走的小伙伴呢,为什么没有完美地实现绝地反击?

    可见地利一说,作用不大。

    那么只有人和,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的聪明体现在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

    其实朱元璋的父母是很爱他的,毕竟他家里的老小嘛。尽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仍然勉强把他送到私塾里学了两个月,后因实在没有能力供养,才让他回家继续放牛。但我说的学以致用,绝不是这两个月的私塾,而是社会这个大学堂。

    可以说,他在社会上流浪的那三年,奠定了他将来成就帝业的基础。

    17岁那年,他的父母亲人相继饿死,而17岁在今天还是个宝宝。他在花样年华里走遍大江大河、遍尝人间疾苦。他披着一身和尚的行头化过缘;过不下去时也被迫加入丐帮;他跟社会上的浪人打架,拼的头破血流,不为争气,只为争一口吃食;他也曾趁着农户下地干活,翻过院墙,去偷人家的财物;三百六十行,让他几乎做了个遍。

    这样的经历,让他的性格中注入了冷静、客观、理性、思辨。他精通心理战术,三年的流浪生涯,让他把见风使舵、猜度人心运用的登峰造极、炉火纯青,这在之后的行军作战中更为突出,也是他成就帝业以及固守帝业最有利的武器。

    可以说,17岁那年就是朱元璋人生的转折点。

    如果可以穿越到那个时代,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以这样巨大的代价来换取成功。

    三、如果我是《同读一本书》活动的策划者,先读《曾国藩传》之后是《朱元璋传》,相继阅读,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另:两人有哪些异同?

    先说两人的异同吧:

    同样的草根出身,没有显赫的家族门楣,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稍有不同的是曾国藩的家庭属于富农,而朱元璋则是贫农中的贫农。

    同样的血泪奋斗史,曾国藩的人生起起伏伏,七次赶考、两次自杀未遂,又曾背上“卖国贼”的骂名。而朱元璋也不是风平浪静,可参照前两个问题。

    同样的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一个达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境界,而另一个则是达到人生巅峰,做了皇帝。

    那么,为什么相似的社会地位和奋斗史,一个是士大夫,另一个是皇帝呢?他们的角色有没有可能互换?

    角色互换不太可能,因为首先来讲,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同。

    曾国藩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中规中矩,所以他骨子里会有“士大夫”情结,有些事情,比如谋反,是他不会想,也绝不屑于去想更不会去做的事情。他的目标是做一个“圣人”,绝不是霸主。

    而朱元璋接受的是社会这所大学堂,他接触的本就是三教九流、尔虞我诈,他只能自强,不然根本不可能活下去。书中说朱元璋谋反是个巧合,他一直都很被动。可看朱元璋的童年,他在童年时代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做皇帝”,我始终认为,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是想做皇帝的,只是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而已。

    其次,他们的原生家庭有着天差地别。曾国藩是从小被爱包围的孩子,直到成年。即便父亲很严厉,但也仅限于管控他的读书。这让他有着很深的家族观念,他一生奋斗之余,也一直在替他的家族殚精竭虑,或者说,他有着自己的软肋,有了软肋,他就不大可能去做孤注一掷的事情。

    朱元璋在17岁时已失去了至爱双亲,这使其变得铁石心肠、六亲不认,从此他再无牵挂。即便将来“误入”谋反队列,一旦失败或许诛灭九族,可他无需害怕,因为他早已无九族可灭,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登上帝位之后,朱元璋对其他人残酷无情,可对自己的老乡却极尽照顾之能势,生怕给予他们的不够多。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补偿,补偿他童年缺失的家庭关爱。

    回到开始的话题,先看《曾国藩传》,紧接着再看《朱元璋传》,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

    我觉得首先是想给广大读者朋友们一个视觉冲击、一个思考维度的冲击。其次,了解客观的历史之余,两者身上的优缺点可供读者自行对比学习、取长补短。

    梳理完“灵魂三问”之后,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没别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继续努力读书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元璋传》阅读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db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