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恩来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习大大当知青时也是扛了一箱书;
毛主席也是一辈子爱读书;
他们看历史、看兵法、学习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文学,可以说,书本改变了他们,书本让他们创造了现在的时代。
我属于真正的农家子弟,家里人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因为穷,叔叔婶婶都没有上过几天学,辍学之后,更没有机会再捡起书本,而以后的生活里读书这件事已经离他们远去。所以家里没有读书的习惯,也没有读书的意识。
2
虽然他们不读书,但是却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一直要求后辈要多读书,而这个读书就是努力学习,好好考试,争取拿高分,上个好大学,毕业才有出路。
我就是在这样的期待里读了小学,上了初中,进了高中最后考入大学,成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当时他们都很以我为荣,当然我也很骄傲,因为我也是大学生了。
大学过得很闭塞,也很颓废,以为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什么都不用愁了,所以整天和室友们不是追剧就是蒙头睡大觉,遇到考试的日子就到图书馆疯狂看课本。
时间一年一年过,而我的时间也在一年一年地浪费,就这样打混到了毕业,面临就业问题,无数次感到恐慌,面试了很多份工作都无果,最后在闺蜜的帮助找打了一份跟专业相关的工作。
3
毕业后,进入公司没有大起大落,过得很平淡,但就是觉得生活不应该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了行动营,那里除了要求写作之外,还要求读书,在我看来,写作为什么要看书呀?不是把文字写出来就行了吗?
但是当开始写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输入,根本就无法输出,或者说输出的东西不够好。看着其他人的文章可以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而自己的就是干瘪瘪的,而且用的例子还是老掉牙的例子。
瞬间明白了读书、输入的重要,可是不会选书怎么办?我这个人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所以也对于书也没有特别的感受,或者说是想要看的太多,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
有时候选择多不是好事,相反,它不但耗费精力,还浪费时间,所以选择可以越少越好。
4
知道自己不知道到底该读什么书,或者说社会人士到底应该读什么书,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我有一个很笨并且不不适合自己的方法,别人看什么我就看什么,没有了解到自己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努力了很久却没有取得进步,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且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
去年,想要的太多,想看小说,想看文学,想看干货书,想练习写作,可是因为想要的太多,而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书没看多少,倒是购物车里有一大堆想要买的书。
今年,报了鱼哥的写作营,本来以为他会推荐很多余高大上的书籍,没想到他要求我们先读故事,不要一来就读干货书,不然以后写东西只会写干货,不会写故事,更别说写出打动人心的文案了。
看到鱼哥列的书单后,我决定先按这个书单看,毕竟看干货我也记不住多少,反而还喜欢看故事,既然看故事还能提高文比,何乐而不为呢?
了解自己的需求,对症下药,才是选书的最好方法。
报个写作班,可能几百块就没了;学习演讲,几百甚至几千;学习厨艺,还要买一大堆的餐具,这些都要花费不少钱,但是读书却是对自己最低的投资,现在有很多读书APP,基本都免费,而且一本书也不贵,对于自己的负担不太,可是醒悟的太迟。
读书真的是对自己成本最低的投资,它可以不挑时间,不挑地方,还汇集了作者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干货。
啊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