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敢说彻底认识这个只有两划的简单汉字?
它就是——子。
记得小时,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老子,孔子,孟子,孙子,庄子,曾子,墨子等名家,各自后面都带一个“子”?老师笑笑,脱口而出:“子”代表男人呗。想想还真是,这些圣贤都是男人。没想到老师尚未住口,该同学又来了:那傻子、瞎子、聋子、瘸子、拐子、哑子、驼子、矮子、呆子、疯子,二杆子,二混子、二姨子,二愣子等等的“子”呢,总不能也全是男的吧,不是连“女子”一词也带个“子”么?这一问,问得老师一下子没了抓挠,哑口无言不知该作何回答了。
其实呢,要说简单也简单,“子”的用法也就两个词性:虚和实。老祖宗把虚虚实实的兵法秘籍都化进了文字里,也难怪现在的男男女女懵懵懂懂迷迷瞪瞪糊糊涂涂了。
虚词“子”里又分两种情形:完全虚化和不完全虚化(半虚化)。
完全虚化者如:“椅子”、“桌子”、“尺子”、“虫子”、“房子”、“刀子”、“耙子”、“勺子”、“皮子”、“棍子”等等。鉴别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将后缀的“子”去掉后——“椅”、“桌”、“尺”、“虫”、“房”、“刀”、“耙”、“勺”、“皮”、“棍”,——丝毫不影响该词的含义和指向,依然与带“子”时完全一样。
还有一些如“筷子”“底子”“袋子”“凳子”“妻子”,似乎中心词很少脱开屁股好的小尾巴“子”,但也能单独出现且意思不变,那就归置到“完全虚化”的大堆里吧。
那后缀“子”不完全虚化(半虚化)和实词化“子”呢,具体比如“士子(读书人)”不是“士”;“舟子(船夫)子”不是“舟”;“才子”不是“才”;“鬼子”不是“鬼”;“骗子”不是“骗”;“瘸子”不是瘸;“贩子”不是贩;“娘子”不是“娘”;“游子”不是“游”;“胖子”不是“胖”;“矮子”不是“矮”等等。以上例子中的“子”不像前面提到的“椅子”之“子”可以随手省略。但又不像大部分实词那样有一个放在词中讲得通顺且同一的具体含义。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加上“子”后表示对某类人的称呼,且该类人的特点是由前一个语素(中心词)决定的,也就是说,这类词中的“子”意义就相对比较明确。《现代汉语通用字典》就干脆将这类归为实词“子”,表示“人的通称”。但与此同时又与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子”有所不同,即“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诸子”等“子”指的是古代指有学问、有地位的男人”,含义明确,系完全实词,不属于词缀,不属于半虚化。如此说来呢,“君子”里的“子”为“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子,是男人的美称,也有具体的意义,故而不能不能看做后缀。这一点从古人名字里的表字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子”作为一个颇受欢迎的汉字频频出现在古人的字号里,如颜回,字子渊;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赵云,字子龙;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王勃,字子安;柳宗元,字子厚;赵孟頫,字子昂;唐寅,字子畏等等。如果非要说字意的话,那就只有一个——男子。
概括一下,“子”出现在汉语词语里,共有三种现象:完全虚化,半虚化和实化(实词)。实词化里的最典型就是“为人子者宜慎事(初进入社会,须慎重行事,因为一旦出错,承担后果的不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父亲,其社会影响会因此受损)”里的“子”,无论如何不能省掉。而“儿子”之“子”呢,却是虚化的,省掉“子”后“儿”所代表的意思依旧保持不变。
至此,小文一开始的问题就可以有回答了:老师的回答是对的,老师没有回答出来的那些“子”呢,可概括为“......的人”,纯然系实词。
那么,时而“.....的男人”,时而“......的人”;时而完全虚化,时而半虚化,很是麻烦,为什么不给统一起来呢?也简单,无法统一起来。
与后缀“子”极相似的还有“老”,像“老虎”,“老鼠”,“老鹰“,”老师”,“老板”,“老百姓”等等,不同仅在于,“子”者后缀,“老”乃前冠。
全世界无论哪种语言,从发音到书写,此语词到句子,从词汇到文章,无一例外都遵从一个规律,即“约定俗成”,“约定”者,即相约成法;而“俗成”呢,那几乎就是新近从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北上的那十五头野象了,它的行经路线只能由它来决定。怎么说呢?大家说着说着(某种语言或表达方式),不知不觉就成了这样,倘然你要“统一”呢,得,你我就无法用语言交流了。故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遵从这些由来已久的习惯,也就是“俗成”。
其实不仅语音言词里有“俗成”,文字了也有,比如“杨柳”一词,现在多指杨树和柳树,而稍加打量“杨”“柳”二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二字皆呈柳丝飘拂的样子,实际就是同一字“柳”,伟人词“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可证。而现在的“杨树”原本系“阳树”,意即“遮阳之树”,也就是“大叶杨”。可渐渐到后来,就成了现在的指向。你说是谁人给规定的?谁也没有,是俗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