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姥姥回国了,媳妇在语言学校开始了半天的德语课程,老大上小学,加上老二还没有去幼儿园,生活节奏一下子紧张起来。每个工作日的上午,需要早起帮忙准备老大上小学的东西,在家看老二,下午还得去公司上班。
感谢公司的弹性制度,上午可以在家办公,媳妇语言班下课回家后,我再去公司。老二毕竟还小,自己单独玩的时间比较短,上午在家的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所以下午去公司通常也比较忙,6点左右才回家。回到家吃完饭,跟孩子们玩一会,陪老大再坐会作业,基本上就该睡觉了。媳妇那边也不轻松,下午回家还得见缝插针地做作业,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另外还得准备吃饭,以及时不常地收拾一下家。
生活很忙碌,然后,我却开始慢慢地享受这种平淡而充实的生活。尤其是上午,在家陪老二的时间。
老二通常7点半左右起床,刷牙洗脸,换尿不湿,穿衣服,吃早点,一套流程下来就8点半了。然后能和她玩上3个来小时,我们玩Thomas火车,玩Playmobil的小人,玩大号的乐高积木。中间还得给她喝水,削水果吃,吃奶片。到中午11点半至12点的样子开始午睡,能睡上1个半小时左右。同时,我还得“间歇性”地工作,处理邮件和日常事务没有问题,需要参加会议的时候,有点费劲,老二总在旁边叫唤。总之,每天的时间,过得飞快。
最高兴的时间,也正是这些忙碌的上午。有时候看着她咯咯的大笑地盯着我,从那双清澈的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我能够感受到她的快乐和幸福。有时候因为工作,不得不让她自己单独玩一会,她会过来拉着我的手嘴巴一撇,从那一脸委屈的表情里,我能够感受到她的依赖和信任。有时候看着她学会了新的技能,认识了形状和颜色,从夸奖她后满足的神态里,我能够感受到她的成长和进步。前阵子流行一句名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实际上对于父母,陪伴,又何尝不是最好的回报呢?
老大小的时候,吃喝拉撒基本全部被老婆以及姥姥包办,我虽然有参与,但是更多像是“辅助”。真正开始接管老大,是从她三岁以后。现在,能够再有一次机会重新参与老二的早期成长,很满足。
英国知名文学家C.S.刘易斯,在《四种爱》讲述了人世间的情爱(Affection),友爱(Friendship),爱情(Eros)和仁爱(Charity),其中情爱就指之父母之爱,亲情之爱。他谈到爱有三种起源,需求之爱——我不能没有你,给予之爱——一切只为要你幸福,欣赏之爱——就这样看着你也很好。无论哪种,都很美好,但是,一旦放纵,就演变成事与愿违的痛苦。“爱一旦变成上帝,亦即沦为魔鬼”。父母与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种需求和给予相对平衡。孩子对父母绝对地需求,父母对孩子绝对地无私奉献。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渐渐独立,父母也需要加持自己的“无私的给予之爱”,免得变成孩子的一种负担。老大现在就有一些“逆反”心理 ,可能她已经开始抵触我们自以为是的“给予之爱”。
他们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们也在学习做父母。
另外一点感受是,确实需要一种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跟抚育相关的基础设施,才能让父母自己带孩子,成为可能。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每天花在厨房为孩子准备吃的东西,基本上能用上大半天的时间,而且还得防备各种不安全的食品。带孩子出个门,那简直跟打仗一样,妈妈想一个人带孩子出门去逛超市,办事,基本不可能。所以,客观条件要求老人必须帮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好些,超市里有从小孩出生后各个年龄段的奶粉,辅食,半成品食品拿回家烤箱微波炉直接一烤就能吃。带孩子出门,基本上到处都被优待,每个大型的商场里面,一定会提供小孩玩的区域。推小孩推车,到处都是无障碍通道。生孩子父母的产假总共可以休14个月,所以即使工作的妈妈,也可以在家待上一年的时间。有些北欧国家的福利更好,妈妈在家带孩子还会有政府的补贴。
相信天朝会越来越好,给父母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享受带孩子的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