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于参礼的周朝士隐礼:“迍zhūn礼”(参邅zhān礼)之一
本文属于【文行忠信】宗伯学知识普及系列第七篇 作者宗伯正曜
这是由宗伯学(古儒学、古礼学、古经学)隐宗弟子宗伯正曜讲述有关“古史古礼”的文章,许多内容目前还没有被主流史学界与文学界认可,属于宗伯学独家内传史料。
宗伯学,是上古经学、儒学之始源,秦朝“焚书坑儒”之后,宗伯学弟子匿迹于世间。唐朝时宗伯显宗一支湮灭,只剩宗伯隐宗弟子一脉一直延续到今天。
夏朝实际原名参朝,被秦朝之后的学者错误记载为“夏”。
先秦宗伯学弟子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学习、记录和传承上古文字,并且把远古符文、车文、参文等翻译成古文,最后整理成书典。
在古史典籍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记载和被使用的礼仪源自上古参周时期(即夏周),秦朝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现代人已经不甚了了,其中古礼“士隐礼”已经查不到任何简单明晰的解释了,无人知其然。在这其中,百姓们常常使用却总是被误解的就是古礼中的“迍zhūn礼”。
下面我会一一进行解释,但是由于我的水平有限,上小学的时候正值文革末期,基础非常差,一直也学不会正确使用“的得地”,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错讹百出,请各位前辈长者和同辈、晚辈读者们多多指正。
士隐礼,是指先秦古礼中家传的礼仪,一般来说,只有士大夫家庭里面父亲教给孩子的一类礼仪,如果家族里设有私学或者私塾,则由老师教给弟子和门人,主要内容是言语、行为和举止,大多是限于家族内部而传授的一些礼仪,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家教”。
例如,一些人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行为不检等等,这些行为并不是严重违法,只是看起来没有家教而已,不必太过苛责。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胸襟如海,对于没有学识的妇孺老幼要尽量多一些宽容和包涵。
《世说新语》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王夷甫和裴景声两人有矛盾,有一次裴景声故意到王夷甫面前跳脚大骂,这是他的一个计策,想激怒王夷甫回骂。王夷甫却平静的说:“整天翻白眼的这位先生终于发飙啦。”原话是“白眼儿”,意思是整天翻白眼瞧不起别人的人。
礼仪是由上古女娲氏制定的行为规范,在历史流传中名称会产生变化,例如参朝的时候叫做“邅zhān礼(参文,即夏朝文字)”,周朝叫做迍礼(古文),中华礼仪实际上开始于女娲氏,后世学者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中华礼仪起源于周朝周公旦,其实车朝(轩辕黄帝时期)的时候礼仪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到了周朝已经俱备完全的礼仪律法。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女娲氏是男子,就如同西王母也是男子一样,“女娲、西王母”都是上古文字,其中包含车文和参文,“女”是指我们中华,“母”是指熏育戎狄人,这些留存于上古典籍和记载的古文不能用秦朝之后的古汉语来解释。
“迍礼”,又名参邅礼,属于宾礼中的士隐礼。
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中华百姓在日常交往的时候总是经常互相谦让,例如别人说“谢谢”的时候,另一方总是说“不客气”;如果过年大家互相登门拜访的时候,总会带着一大堆礼物,而主人一般都会热情的寒暄和推让,反复多次才不得已收下礼物,这些礼节就是源自古代的“迍礼”。
“迍礼”分成三迍、五迍、七迍、九迍等等。
今天本文暂时介绍到这里,请您关注它的续篇:《因于参礼的周朝士隐礼:“迍礼”(参邅礼)之二》,在第二篇里我会再详细叙述。
本文属于【我来自周朝】系列丛文,如想要了解周朝以前的《古传诗经》,请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宗伯正曜,或者请您上我的微博浏览一些秦朝之前古文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