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站在人生的分叉口。
考研、出国、工作?去哪里?干什么?未来发展如何?人们的建议让我犹豫迟疑。
可能很多年后回头笑看现在,会觉得做什么决定都没毛病吧。
可正处在当下的我们对未来的一切都忧心忡忡,生怕错过了更好的机会,生怕自己做的选择不够好。
∆
前一段时间,我试图从前辈同辈那里寻求到最稳妥最好的答案,于是开始和很多人聊天,问他们大学毕业的选择,问他们刚进入社会最后悔的事。从身边亲人到职场前辈,甚至是面试场上的面试官和火车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人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试图给我最好的答案:“我建议你这样…”;“不不不,我觉得这样不明智…”;“我有一个朋友,他…”。
我被弄得更乱了……
《给明年依然年轻的我们》里说,我们这些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都像一台高速运行的电脑,一代比一代运转地更快。从懂事开始就有人告诉我们要按照各种规律运行,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工作……
我们长大得很着急,我们生活得很着急,我们停不下来。
我们甚至懒得费心思去想未来的规划,因为前方已经有一条被很多人走过的足迹明显的路。这是非常有序和不会出错的生活,明确到走着走着,我们反而越来越迷惘。
1000个人过的是至少1000种人生。哪有什么唯一的最好的答案?也许适合自己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与其照着别人的路亦步亦趋,不如活出自己独特的样子,给别人另外一种答案。
∆
我不想试图科普,非洲有多么好的发展前景,事实确实是非洲的大多数地方都是贫穷落后的;我也不希望说一番大道理,留下一篇励志文,因为我自己也不确定这样的选择结果如何。
我只是准备好了面对我的决定,希望和你们分享一个95后不成熟的心声。
忘了是谁说的,20岁,你去大公司学到的是能力,你去小公司学到的是对一份事业的热爱和梦想。
20出头的我是窘迫的,唯一值得自豪的就是我还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并且我想去试一试。
比如我想去很多地方像当地人一样生活,体验缤纷的风景和多样的文化,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同样的事物;我想去做记者,遇见很多不一样的人,倾听很多伟大或平凡的故事;我还想成为作家,用笔抒发我对世间万物的感受……
我知道我终究会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回归为人妻为人母的平凡生活。但至少到我的皱纹紧贴着脸庞的时候,回忆起来,还可以对孙子讲,奶奶年轻的时候还自由地跑过很多地方呢。
忠于所爱是一件幸福的事,可惜绝大多数的我们都在寻找的过程中度过了碌碌余生。
现在自私的我还想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找找,睁大眼睛看,用心听,大步地跑,像海绵一样去吸收。
即使最后没能呈现<璀璨的作品>,或者找到虚无的<人生的意义>,起码人生画卷里在20年代这一章留下色彩缤纷的几笔。
有人说,对于工作的选择说到底就是对于生活的选择。
那么,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你正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为你鼓掌并且祝福你。如果你正在徘徊着,那我想鼓励你也许可以去试一试新的可能。
就像这列车,在黑暗里穿行,铿锵铿锵,一直驶向天明。
∆
有朋友曾打趣我说,为什么我竟去些不太发达的国家?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我挺认同的。
虽然现在中国人遍布世界各地,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酒店竟然能和一批一批操着各地口音的中国人打招呼;菜场的黑人朋友看见中国人也会冲上前来说“鸡爪!鸡爪!”;更别说各地的旅游纪念品店都开始标上中文标签……
但更加吸引我去探索这些国家是因为,我觉得只有体察过世界另一个角落贫穷的生活和多舛的人生后,才能更加创造、珍惜和坚守自己的生活。
待在贫穷的地方并不舒服,但却能看到全然不同的奇妙风景。
繁华的世界是一样的繁华,便捷的交通、川流不息的精英人群、开在大街小巷的奢侈品店、看不见星星的夜空。
贫穷的地方可能就只有贫穷这一样东西是一样的了。奇特的原始部落文化、华人在当地打拼、扎根、建立基业的传奇、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
∆
年纪轻轻走出舒适圈收获的是什么?
有一次在朋友圈里看见一个朋友写道:“有時和香港人聊天,聊到一些國家問題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潛意識那種排中的情感,作為澳門人我某程度上能夠理解,但同時覺得這種無止境的歧視和無知感到心寒。我們的社會,甚麼時候變成如此盲目地自我尊崇。我想這個社會真正需要改變的,是那種思想隔閡和互相嫌棄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无论是小至情侣之间的争吵,团队的管理,大至国家之间的误解和偏见,有一部分原因都是沟通的问题。然而只有年轻人能承担沟通的责任,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国朋友、更少的语言交流障碍、对多元文化有更大的包容心。
年纪轻轻走出舒适圈,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们,收获的是沟通理解能力和对不同的包容心。沟通才会理解,理解才能包容。
马云17岁被拒签7次,第8次拿到签证去澳洲,待在澳洲的29天,他说那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旅行。那是1985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不久,这段旅行让他意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我原先想象中那么水深火热,也用不着我们去拯救。相反,如果我们不迅速发展,我们恐怕将‘被拯救’。”
年纪轻轻走出舒适圈收获的是从不同视角看待同样事物的独立思考能力。
无论之后追逐什么事业,我想年轻时收获这些能力都能为成为一个独立而优秀的个体打好基础。
∆
我觉得社会在每个时代都有王小波说的“庸俗势力的大合唱”,它非常雄伟,身处其中,我们觉得自己很伟大,但是我们其实分不清楚那是别人在发声还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我想离开,跳出这宏伟的“大合唱”,去不同的世界,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非洲?
我会跟他说,有些事年轻的时候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再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