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
第14章——君子食无求饱

第14章——君子食无求饱

作者: 厚朴儒学 | 来源:发表于2020-12-20 10:31 被阅读0次
君子食无求饱.png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腹,居住不求舒适,做事敏锐勤劳而说话谨慎,接近有道之人以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吃饭和居住是生活的保障,不求奢华,能果腹充饥,安身立地即可,君子并不以之作为追求。

君子要追求的是:“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敏于事”呢?从做事过程来说含以下三点:

  1. 做决定果断坚定
  2. 既已决定,迅速开干,勿犹豫拖沓
  3. 既已开干,时时坚定敏锐,不生退缩、惫懒之心

要做到这三点,已属不易,事事上心,更是难上加难!

穿衣、吃饭、睡觉、行走、工作......只要还在呼吸,就需事事上心。以穿衣为例:
衣物虽多,不再三挑选,考虑气候、场景、喜好等因素,快速选择搭配。穿衣时,动作坚定敏捷,不作他想(如:还有件衣服好像飘亮哎、感觉这个好像不太好看呀......)。出行时,不对自己的衣着生担忧顾及之心,即使他人评头论足,亦不为所动。

那怎么算得上“慎于言”呢?语言是内心的表现。正如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要想“慎于言”,就要先“慎于心”,慎于心也并非是指说话之前,要先在思虑再三到底合不合适,如此反而变得有些造作猥琐。而是说要保持内心之”诚“,如此说话全由心涌,既不用担心无话可说,也不用顾虑重重,生怕那句话伤了他人!

内心如野马,观照如缰绳,野马非得用缰绳时时约束不可,一时放松,就会信马由缰。因此说话也要时时观照内心。

如何又算得上“就有道而正焉”呢?用《论语》中另外一句话解释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向更优秀的人接近、学习,省察自身的不足以改之的行为,本身就要求内心谦逊好学的意识,即“先有此心,再有此行”。

为何要做到“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才算“好学也已”呢?
孔子说的“学”并非现在常规意义上的校园学习,而是在生活实践以提升德行。“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三事本质上都是内心“诚”的发端,心“诚”是修养德行即学之基础!正如《论语》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其实内在都是一个“诚”的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4章——君子食无求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oh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