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心理
以史为镜(二):逃不脱的历史,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并将成为历史

以史为镜(二):逃不脱的历史,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并将成为历史

作者: 王自鹏 | 来源:发表于2024-02-16 09:30 被阅读0次

无论我们是否读历史,或者有意识地去了解历史,都不得不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并终将成为历史,并且以你我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去改变着历史。这一点并不与我们是否愿意或者是否意识到有关,仅仅是一种必然。

我们读的诗词文章,我们看的文艺演出,我们欣赏的景点遗迹,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历史的人文中不断积累着自己的履历,也不断地更加吸引着我们。就连我们的饮食,都连接着历史文化,东坡肉、麻婆豆腐、左宗棠鸡等等。可以说,历史渗透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历史还影响着我们的性格,每个地方的人们的共同个性或多或少地受到自己本地历史名人的个性影响。山东人好客,这点在《水浒传》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山东人也因为《水浒传》中的人物特点而更加地豪放,饮酒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体现。河南人喜欢历史,这点大家应该接触河南人的时候也有明显的感觉,作为古都喜欢建立的省份,历史上必然是文人墨客喜欢聚集的地方,一来是见识世面、二来则是入京参考;所以作为河南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是有一种骄傲的基因,自然,了解历史便成了他们引以为豪的象征。潮汕人好商,则是来源于祖辈的技能和严酷的海洋环境的影响;潮汕人的祖辈来源于中原地区善于捕鱼的群体(这是目前被广为认可的说法),因此选择在海边进行落脚和生存;而大海的波涛汹涌和大风大雨又磨炼出了潮汕人敢打敢拼、不惧风浪的个性,而这与商海所需求的个性是一样的。

同样的,我们也在不停地创造着历史,改变着历史。例如,前段时间有些古迹在地震、火灾等一些自然和人为的危害中损坏或者损毁。对于损害和损毁的文化古迹有三种处理方案,一种就现状保护,也就是现在成了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保护起来;第二种就是维修,也就是在损毁和损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让文化古迹尽量地恢复到之前的样貌;第三种则是重建,即将现在的文化古迹进行彻底清理,然后重新建设。

这三种方案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本身取决于决策者和建筑水平,以及为此花费的财力、物力、精力。有人说,重建不可取,因为让其丧失了文化气息,其实不然。岳阳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略知一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由此可见,在宋朝的时候,岳阳楼重修,不仅没有损坏其文化气息,更是凭借着这次机会将其文化氛围做到了新的高度,并成就了一批诗词歌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便是这样的名文佳作。

那么普通人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呢?答案依旧是否定的,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也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尤其是自媒体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非常多的途径是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们也通过更多的信息渠道接收其他人的观点输出,认同或者反对,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点赞、转发等加深这种认可信息的传播范围。这样的行为使得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更深层次地影响历史的进程。

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就是九零后和零零后对于职场的整治,这一点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在这个改变的历史性时刻,其实蕴藏着几代人的努力,这其中包含新平台的建设、物质条件的完善、价值观的改变、舆论环境的开放、人类需求的变化等等。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群体中个人不断完善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是改变历史的结果。

这一点与教员说的有些不谋而合,“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改变历史的人,终将成为历史,这是个人的使命,也是历史的使命。无论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个责任和任务,为历史的滚滚向前贡献自己的大大小小的浪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史为镜(二):逃不脱的历史,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并将成为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vy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