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老技艺]圆木“家生”期盼再迎春天

【玉海名家】[老技艺]圆木“家生”期盼再迎春天

作者: a07297ace6c3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4:27 被阅读3次

      赵云师傅在料凳上制作圆木“家生”

      制作精美的圆木“家生”

      在塘下,茶盘、鹅兜等“家生”曾经是必不可少的随嫁品,如今已被不锈钢、塑料制品所取代,圆木工匠纷纷转行——

      圆木“家生” (“家生”是温州方言,家具的意思)曾是婚嫁中必不可少的物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圆木“家生”逐渐失去了市场,圆木师傅也已所剩无几。

      在塘下,赵云是目前为数不多会做圆木“家生”的师傅,虽然歇业已经20多年,但他期盼着有一天能重新拿起手中的工具。

      追溯:圆木“家生”曾是随嫁必备物品

      圆木“家生”,指的是木制的盆、碗、盘、盒、盂、桶等带有圆弧曲线的生活器具。“按塘下的婚嫁习惯,不管家境如何,女儿出嫁都要置办一套圆木‘家生’作为随嫁品。”赵云说,圆木“家生”可以看出女方的家境情况,富裕人家要做好几套,多达六七十样;普通人家通常也有十多样;而穷人家只能做个尿盆充充数。

      在没有塑料制品的年代,圆木“家生”是每家每户的生活必备品,常见的有鹅兜、果盆、子孙桶、水桶、拗兜、米桶、蛋盒、斗、米升、饭桶、盘菜盂、脚盂、浴盂、挈盒、茶盘等。

      鹅兜是圆木“家生”中最常见的,它有个修长的柄,整体外形像鹅,俗称“汤挈”,可以用来洗脚,妇女们也常提着它到河边洗衣服。

      而蛋盒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种习俗。女儿出嫁时,舅舅要在蛋盒里装上10个鸡蛋,里面放上花生、子孙米、鞭炮等吉祥物件。舅舅拎着蛋盒走在轿子前面,叫“压轿”,快到新郎家时,便从蛋盒里拿出鞭炮燃放。

      其他圆木“家生”叠起来,足有半个人高,由两个结实的年轻人抬着,晃晃悠悠地抬到新郎家,场面甚是热闹。

      叠“家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浴盂、端盂、高桶、饭桶、方斗向上叠加,周围再放上鹅兜、拗兜等小件的“家生”,用粗绳绑着。

      最底下的浴盂直径是3尺2寸(约1.07米),富裕人家往往会做好几个,最小的为2尺(约0.67米);端盂则是用来放置面食,出嫁时,女方家会在里面放置索面、粉干等,一起送过去;高桶则是用来放米的;饭桶相当于现在的便当盒,丈夫出去干活时,妻子就用这个装饭菜送过去。

      在赵云家中,还留有妻子从娘家带过来的圆木“家生”,虽然经历过30多年的时间,但是外表的红漆依然光鲜。

      制作:仅工具就达百多件

      赵云的家族从其太祖开始,就从事圆木制作,到赵云已经是第4代。赵云从13岁开始学做圆木“家生”,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

      “学做圆木‘家生’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赵云说,圆木工匠以前是很吃香的职业,许多十二三岁的孩子被父母送去学手艺,但是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在圆木“家生”的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工艺是必须先学会的,那就是制作胶水。当时的胶水原材料是一种树脂,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刚刚入门的学徒往往会弄得两手起泡,“水泡大得跟葡萄一样”,很多人熬不过这一关。

      在瑞安,木工一般分为大木、方木、圆木。“大木”是建造房屋的;“方木”是制作方形家具的,比如床、柜、桌、凳;“圆木”是制作圆形家具的,比如水桶、尿盆、脚盂、鹅兜等。

      “相对大木和方木,做圆木要难得多。”赵云说,因为圆木“家生”一般是用来盛水的,木块与木块的接缝处不能留有半点的缝隙,因此圆木活更加精细。

      赵云拿出一个茶盘介绍,该茶盘共用9块木头做成,8块盘沿加1块底盘,盘沿和底盘的交接处呈波浪状。

      “最难的就是将盘沿和底盘连接起来,因为是波浪形的,每一刀都要很细致,一旦用力稍微过猛,就作废了。”赵云指着身边的一个茶盘说,“这个茶盘看上去很简单,但是也得花去我3天的时间。”

      由于圆木制作十分精细,因此制作工具也是各式各样,除一般木匠所用的锯、斧、刨、凿、钻、墨斗、鲁班尺等工具外,还有不少特殊的专用工具,如推刨、銮桶刀、圆刨、软刨、圆凿、柳凿、圆规、铆夹等。就说凿类,有八分、七分、六分、五分、三分、二分、五厘、二厘各种尺寸;而钻类也有大大小小钻头几十个。全部的工具加起来起码有100多样。

      最奇特是圆木师傅用的操作台,俗称料凳,一端两只脚朝上,一端朝下。人坐在料凳上劳作,朝上的凳脚用来固定制作件,所有“家生”几乎都从这凳上生产出来。

      “你不要小看这个料凳,它可是我爸爸留下来的,起码也有50多年的时间了。”赵云说。

      期盼:手工圆木“家生”再走俏

      在过去,圆木“家生”是生活的必需品,每家每户都要定制,圆木工匠曾是个香馍馍。

      “那时,塘下的圆木工匠有很多,但生意都很好。一年做到底,只有过年的时候休息几天。”赵云说,那时圆木活都是上门制作的,做一套起码要10多天,有时甚至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圆木工匠的工作很辛苦,每天清晨开工,直到晚上才能回家,但是收入还是挺可观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位圆木师傅每天的工钱是2块钱,伙食由主人家提供,而且是一日4餐,邻居看了都很羡慕。”赵云说。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不锈钢、铝合金、塑料制品的流行,让圆木“家生”渐渐失去了市场。进城的人们,也将圆木“家生”闲置在乡下,不再使用。

      1987年,由于生意越来越差,在从事圆木制作10多年后,年仅25岁的赵云很不情愿地改行做了其他的生意。手艺一歇就是20多年。

      “不过,这几年过来请我做‘家生’的人又慢慢多了起来。”赵云说,塘下的婚娶习俗中,还保留着圆木“家生”,市场上有类似的产品,但大多是机器加工的,质量不是很好,讲究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制作的“家生”。

      七八年前,有人找到了赵云,要求做几件“家生”,虽然量不大,但是赵云还是很高兴地答应了下来。由于多年没有做圆木“家生”,赵云的很多工具都找不到了,最后打电话给学生四处寻找才凑了一套。

      自从这次之后,隔三差五地就有人过来请赵云做圆木“家生”,不过一般只做几件必要的,比如茶盘、鹅兜、蛋盒等。

      “圆木‘家生’是塘下婚嫁习俗中的一部分,有一天,可能人们又会喜欢手工制作的‘家生’。不过,我希望能大批量的生产,这样做起来也有意思点。”赵云期许道。  (记者  黄国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海名家】[老技艺]圆木“家生”期盼再迎春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wn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