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讲,父母要做孩子的容器,怎么做呢?
有一天,女儿放了学后和同学一起玩,把最近刚买的笔刀落在广场了。等想起来时已是晚上,她立马嚎啕大哭。
这时候父母可能的反应有:
1、“丢了就丢了吧,再买个新的不就行了,孩子,别哭了……” ——哄
2、“你自己不收好,你赖谁,还有脸哭……” (上头的时候有时候会说出这种话来)——骂
3、“想哭你就哭吧,哭够了再说……”——置之不理
我先尝试了哄,没有效果,她还是情绪崩溃,这时候父母要能承接住这种无力感或者说无能感。
既然这个对大人来说这个看上去没有损失的方法对她不管用,那不妨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感受她的感受。
片刻,我调整了策略,张开臂膀对她说“宝贝,来,妈妈抱抱”,她委屈巴拉的到我怀里来继续哭。我想,她此刻正在经历“丧失”,需要哀悼一下心爱的玩具。于是我尝试着把她的感受描述出来,我说“我能感受到你很喜欢那个笔刀,那是你心爱的东西,你不想失去它,你希望它能在你身边。可是它现在不见了,它可能被哪个小朋友捡到了,或许那个小朋友也会很喜欢它,会好好保护它、珍惜它的。我们跟它告个别吧,‘对不起,没有照顾好你,祝福你接下来的探险之旅能够顺顺利利,能够遇上爱你的新主人。’然后,我们可以再去买个新的,并好好珍惜它,好不好?”这个时候她的情绪已经平静下来了,好像已能接受失去心爱物件的现实。
最后就总结经验教训,引导她以后在外面玩什么东西,玩完就立即收好。
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她都没有再想起笔刀的事儿,没有提过要再去买一支。看来那个东西没那么要紧,关键是她当下悲伤和自责的感受需要被看见。
任何时候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孩子的情绪处于天然的流动状态,更需要好好守护。若在她崩溃的时候,父母也崩溃,只一味地打压、责骂,这时候孩子的情绪就堵住了,他的情绪没有被涵容,就学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今后再有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也会如父母打压他一般,去自我攻击。
父母是一面镜子,也是教练,你如何对待他,就是在教他如何对待自己。更深一层来看,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假如我们自己做错了事,是否也是自我攻击,在心里拿小鞭子抽自己呢?
孩子也是我们的镜子。
所以,爱孩子,请先爱自己,善待自己,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当你心理有空间了,能做个更大的容器了,就能给孩子更多的助力。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