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开学,成了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其中一个号称实验班(五班),基础较好,另一个班(四班)据说逊色一些。不过对此我之前一点也不知情。
第一次上课在五班,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学生的反馈让我觉得他们在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回答,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自然越说越有劲。两节课后,到了四班,一样的自我介绍,一样的开场白,却仿佛进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令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在状态?是不是到中午大家肚子饿了?他们一个个眼巴巴地望着你,眼神怯怯的,一句话也不说。
说起两个班的性格,五班我会直接干脆地用“阳光开朗”来形容,对于四班,就难以找到一个词准确概括。班上的孩子有的文静,有的懵懂,有的麻木,有的好动,还有的格外轻狂。上课时,文静的低头不语,懵懂的默然静坐,麻木的目光呆滞,好动的东张西望,轻狂的虽不守纪律,但至少愿意思考愿意回答。就这样,在四班,课堂发言不知不觉就被相对固定的五六个人承包了。我想改变这种面貌,便开始指名朗读指名回答,然而迎接我的依旧是沉默。有个学生,我点了他几次名,但他从不吭声,迄今为止,我不知道他声音是怎样的。
这已经不是成绩与成绩之间的差距了,而是自信与不自信的差距。我不能拿五班的良好表现来打击四班,也不能让四班的学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但就算老师不比,学生自己私下里还是会比较,那天在课堂上五班的学生突然问我,他们齐读的声音和四班相比哪个大?我觉得他们太残忍太贪心也太嚣张了,明明已经占有了更好的资源却还不满足。我真想打击一下他们的气焰,但仔细一想,学生愿意争风吃醋,说明他们在乎你,自己应该感到欣慰。所以我只好坦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两个班,我都是处在教室里听的,离得那么近,听到的都是最大的声音,所以无从比较。”
我喜欢布置一些练笔的作业,刚开始每个班作业要求相同,不过不知不觉就不一样了。作业要求相同时,四班的作业都中规中矩,而五班的作业本中总会藏着几份惊喜。为了让惊喜翻倍,我开始在课前增加作业分享与点评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分标准慢慢就高了,在完成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开始拼创意。当“拼”成了一种趋势,班级就会呈现欣欣向荣的面貌。
有一次上课时刚好把五班的作业带去四班了,于是就和他们分享了几份“别人班”的作业,没想到孩子们不仅没有不服气,反而格外热情,特别开心。不禁感叹,作业是一种很好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现学现取,现取现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自此,我开始在两个班之间经常做起了资源共享的事。久而久之,四班和五班之间越来越熟,而且四班的学生也开始暗暗较劲。在本周的语文竞赛中,我惊讶地发现原本夺冠没有悬念的五班最后出现的最好成绩竟是二等奖第二名,而唯一的一等奖以及一等奖第一名竟然出自不太被人看好的四班!
惊讶之后,我开始接受并且很满意这个结果。这样的结果,对争强好胜的五班来说,是个不错的教训,让他们学会反思与谦逊;对四班来说,则会是个很好的鼓励,能够激发他们争创佳绩的斗志!
2019.11.30周六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