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9-07 10:36 被阅读0次

    孟子在第八章讲了君子的三种境界,分别以子路、大禹和大舜为例来说明,子路闻过则喜,大禹闻善言则拜,大舜善与人同。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日常言行,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所谓习以为常就是这个道理,往往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顺理成章的,因此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子路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一旦有人向他指出他身上的毛病,他就会很高兴,子路通过修正错误来不断完善自己。

    子路做的是减法,后来王阳明提出,君子修行要在事上练,不断的去除私欲,来回归本心,也就是拂去本心上的灰尘,是内心变得越来越明亮,本心如镜,不要时时擦拭。子路是孔子的跟随者,他的目标是不断完善自我。因此,子路的做法实际上是君子日常的修行之法,在自省的同时,希望听到别人的批评。

    而大禹做的是加法,闻善言则拜。大禹听到他人好的建议,就会进一步虚心向人请教,使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大禹是一位建设者,开拓者,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他为了治水而不耻下问,遍纳雅言,是一心为公,不为个人的地位身份所累。

    子路是自修,禹是建立事功,孟子的原文称“禹”,而说到舜时,则加了“大”字,称“大舜”,因为舜“善与人同”,舜善于无声地感化周围的人,舜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己之私,为他人考虑,他对顽父、嚚母和傲弟就是这样,“舍己从人”,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舍弃个人的权益,不是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是照顾到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他以赢得人心为最大的善,即“乐取于人以为善”,实际上就是《大学》所说的“在亲民”。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历山耕作,历山的耕农都互相退让田界;他在雷泽捕鱼,雷泽的渔民不会为了争夺有利的位置而争夺,而是主动谦让,他在黄河岸边制作陶器,市面上便没有了粗制滥造的陶器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因此,孟子说,大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大舜所做的,无非是取信于天下,使天下人各安本分,各司其职,各尽其长。把凝聚人心视为善,其实是以善心善行与人交往,即“与人为善”,大家在他的感化下,也都以善心善行与人交往,所以“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子路是闻过修己,夏禹是闻善成事,大舜是以善取人,是三个不同的境界。

    【《孟子》简读之公孙丑篇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人为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gl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