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这里我选取了我认为最有指导意义、最有操作性的两个理论。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
班 杜 拉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创立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的重要性,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有:
1、观察学习:观察榜样人物,学习社会行为。所以父母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就能跟着学好。所以,榜样的力量很重要!!
学校里每学期评选“三好学生”、各种积极分子,也是树立榜样。
2、替代性强化:简单的说,孩子看到别人做事引起的结果,不需要自己去做,就知道干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同学迟到,老师要他到教室后面罚站,这不仅是对迟到孩子的惩罚,对其他孩子也有警告作用,孩子不需要自己迟到,就看到了迟到的后果,自然就不会迟到了。
宝贝跟着你外出,看到商场里的洋娃娃,向你提出要买,你不许。这时,旁边过来个小男孩,对他妈妈提出要买小汽车,妈妈不买就开始满地打滚、叫嚷哭泣,妈妈拗不过他,就只好买了。这时你的宝宝也开始有样学样,满地打滚,企图让你也给她买洋娃娃,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维 果 斯 基
我们说一说他的社会文化理论。这个理论对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和教育教学有经典的论述:
1、最近发展区: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和成人指导下的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意味着孩子学习的潜能。所以,孩子最终能达到怎样的程度,教育起了关键的作用。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举例:负数的教学。
学生过去并不了解负数的意思,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可用温度计测温度的例子,在零摄氏度以上与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时候的温度怎样表示,以吸引学生,使他们渴望找到表示这些量的数,从而解决他们想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而引起的心理机能的矛盾,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负数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略前性原则
早期儿童教育中,在某种机能刚刚出现尚未完全形成时进行教育是最好的。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个体发育成熟,某种心理技能开始出现尚未形成。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略前性原则和教育最佳期限的经典实验: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同卵双胞胎在遗传上是完全一致的。实验者选了一对同卵双胞胎,在46周时(下肢肌肉已经开始发育但尚未发育完全),其中一个开始训练爬楼梯,54周时学会,共学了8个星期。另一个到52周时训练爬楼梯,同样54周时学会,只花了2个星期就学会了。两个孩子同样在54周时学会爬楼梯,似乎没有区别,实际上区别是很大的。
第一个孩子经历了2个月枯燥无味的学习,孩子的心理感受不好(枯燥、且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孩子的家长感觉也不好(孩子怎么这么笨,学了这么久才学会)。
第二个孩子52周时,肌肉完全发育成熟了,2个星期就学会,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是很好的,觉得学东西很简单,父母的感觉也很好(我们的孩子好棒,半个月就学会了)。
结论:学习和指导有最佳期限,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什么时候该学什么就学什么。
中国家长总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你知道起跑线在哪里吗?很多家长在孩子离起跑线十万八千里的时候就让孩子开始跑,真正到起跑线了,孩子没劲儿了。
这两个是我认为的最有用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这两个理论浅显易懂,且易操作,针对各年龄段的孩子都有教育实践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