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昨天微博上了热搜的话题,因为最近热映的电影《狗十三》而引起的话题讨论。
电影里有一幕,果靖霖饰演的父亲在发怒打完女儿李玩后,让她坐在自己腿上,抱着她说:“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是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的“万能句子”,相似的还有“我是为你好”、“你这么大了该懂事了”、“你要听话,你要懂事,我们说什么你就做什么好了”.......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常用话术。
这些在大人的心里,就是孩子长成了自己期望的样子,就会觉得欣慰。
但我看到很多人长大后都转过头痛斥这些“万能句子”,痛斥这就是一把把披着爱的壳的“锉刀”。
我相信语言是有能量的,它能让小孩变得乐观多思,也能让小孩变得暴力。看电影的时候,脑海里想起了谢勇的这部作品——《语言暴力》。通过几位少年犯的描述,谢勇把几个父母常说的暴力语言关键词,做成了“武器”,看它是如何毁掉孩子的一生......
父母和子女修来的缘分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密不可分的缘分,而往往最重最深的伤害都是来自自己的亲人。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这是印在《狗十三》海报上的一句话。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很难熬了,如果是遇上这样的父母,跟着其他人肆意诋毁,不试图理解,一步一步把他推向深渊,扑灭每一株希望的火苗。
在看到微博里的讨论时候也很震惊,真的有那么多逾越不了的亲子鸿沟,都是因为大人觉得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像猫猫狗狗一样,打了哄哄就好了,受点委屈没什么的。
我看到有网友说:这个世界上的少年记忆,绝大部分都和畅快淋漓没什么关系,我们拥有更多的是心碎、涂抹、掩埋混合后的原谅和遗忘。
这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啊。更无奈的事,被打完之后忍着哭泣,大人哄你的时候说好了好了不哭了,还要忍着恐惧和厌恶去迎合。做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带着这样的隐忍长大,真的是件好事吗?
恨——这个字有点重,或者可以替换成无奈、烦躁、厌恶?这些以发言正确为评判时本不该放在亲人身上的字眼,随着大众发送到网上的吐槽,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亲子关系的文字中。
无限制的给予,要交换的是无限制的控制与夺取——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仿佛做着什么买卖,“我生的你我养大的你,你就要听我的”,没什么遮掩的讨价还价。
爱,消磨在予取予求和声色俱厉中,恨就来了。
之前在微博上有一句话,叫“父母等着儿女道谢,而儿女,在等着父母道歉”。
这句话戳中不少子女的心,本是最亲近的人,却伤害最深。
长大了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在上一辈人看来“打是亲、骂是爱”的棍棒教育中,留给了不少人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才能培养出一个性格很好的孩子,我们如今的样子,多多少少都有着父母的影子。
“家庭氛围好的小孩真的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而在紧张的家庭关系里长大的孩子,需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家暴,不仅仅只有行为暴力才是,言语暴力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但不管是行为暴力还是语言暴力,都对孩子造成了莫大的影响,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的。
制止家庭暴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当生气的时候,第一时间冷静下来,多思考!
一定不要成为孩子讨厌的家长,也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曾经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