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件事——活好!
现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之所以越来越淡漠,一是在快节奏的社会下,所有的一切都会以是否“有用”作为一个判断标准,全然没有一丝的“耐心”去“听”对方说些什么,或者所说是在大量的“话”中提取自己认为“想”表达的意思,然后迅速的做个判断,“可以”就继续,有那么一丝的“厌烦”就立刻马上果断的“阻止”,哪怕是“阻止”不了,也会想方设法的抓住其中的“漏洞”转移到自己“想”的事情上面。
久而久之,不要说“倾听”,就连“说话”已然成为某种特定的“程序”。看似是节省“宝贵”的时间,实则是拉远了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即便如此,还要在“表面”做足了文章,为的是——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万一有一天有有求于此人呢?
当“目的”改变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另一副“面孔”,因为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也好,“目的”也罢,表现出来的是:温良恭俭让。一旦“完成”,犹如卸下一副“重担”一样,也正因为这副“重担”,给自己的认知上蒙上了一层“阴影”或者是一种“向往”——不求人。
其实,这样的“场景”下,彼此都感觉到的“不舒服”、“不舒适”,但又“不得不”遵循着这个“规则”,一旦自己做出那么一丝的“出格”,哪怕是这种“出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也会招来“非议”,并非是“态度”和“发心”有问题,而是在“破坏”这种行为让人不耻。
更多的人遵循的是“程序”,包括说话在内,好像一台“机器”一样,一定是“照章办事”,哪怕大家都知道这样“不好”,但很少的人愿意去“打破”。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应该是用“心”的温度去彼此——同频共振,只有这样,才会让彼此感受到温暖。
安安静静地的做名抄书人,在抄中学,在抄中记。做好自己,哪怕是做那个“打破”程序的人,自己是否用“心”,自己是能够感受到的,哪怕是“费”点劲,“累”点,“苦涩”些,最起码自己愿意用心去“交流”,至于对方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是“感受到”这份真诚,那就是对方的事情了,对于自己来说“用心”尽力就好,哪怕自己知道有这么套“程序”,对于自己来说,只希望做个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那个“机械”化的自己。当然,其中自己也是对自己的“考验”,考验的是自己能不能摸索、探索出更好的、更有效的办法,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加油,抄书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