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曾经有人大代表提出这样一份提案:希望把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都降低到18岁。
我不太清楚,这份提案到底有没有得到认真、仔细的讨论。
但是,我知道,包括我在内,大多数网民对这一份提案都持反对态度,至少也是持不支持态度。一部分人甚至对这份提案冷嘲热讽。
原因很简单:它不符合实际。
尽管我国实际的大学文凭拥有率仍然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的大多数人心中还是会有一种“大学生遍地都是”的错觉。而且,除极少数偏远地区、落后地区之外,大部分人都认定,只要条件合适,一个人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去接受大学教育。
目前,我国的小学法定入学年龄是6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18岁只能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一般情况下,只要高中毕业后立刻读大学,就还要花费至少4-5年的时间。大多数年轻人正式结束校园生涯,踏入社会,至少要到22-23岁。
这个年龄已经比我国现行的法定结婚年龄还要略高一点。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还要降低法定婚龄,怎么可能合适呢?
连自身成长都还没有完成、连独立自主都无法完全做到的人,怎么可能适合结婚?
更何况,某些人即使已经走出学校,即使自身年龄已经达到25岁,甚至是30岁,仍然欠缺基本的生活能力,连自己养活自己都难以做到。极个别人甚至还像未成年的孩子一样幼稚,俗称“巨婴”。
但是,很多人却坚信这样一条观点:一个人不在30岁,甚至是25岁之前结婚,就不行,就是丢脸的,甚至是失败的。
这种思想,广泛存在于许多中老年人或者思想保守而陈旧的人的脑子里。他们用这种思想去教导,去游说,甚至去要求每一个年轻人。尤其是对女人。
如果这种思想是正确的,那么,每个人的人生都将变成一个巨大的矛盾。
因为,从23岁到25岁之间,只有两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按照那些人的标准,一个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人,必须要在两年之内就找到一个人结婚。
我几乎就没听说过比这更荒诞、更不靠谱的想法。
到底是哪一方有错?
是我国的教育制度有错吗?
还是那些人的观念有错?
如果都没有错,难道是我有错?
但是,让一个刚刚从学校里走出来没多久的人在两三年内就具备结婚的物质基础,可能吗?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一点呢?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能走得下去吗?
我敢说,在那些强行催别人结婚的人之中,肯定没有几个人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这样的观念当回事。
因为,他们也同样能够发现这种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性。
可即便是如此,在短时间之内,仍然有太多的年轻人在自身事业立足未稳时便不得不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催婚压力。很多人无法缓解它,甚至连逃避它都做不到。
我自己也时常被一些人问起这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除了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之外,我没有什么合适的应对方式。
而且,还有学者指出:
在自然界中,很少有哪种动物像人一样,需要长达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的时间去完成自身的全部成长过程。把一个儿童培养到成人,需要消耗的资源和精力也始终是相对较大的。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避,不但拒绝生育后代,甚至拒绝婚姻。
这全都是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的混合作用下的结果。
我不是什么专家,自然也给不出什么特别有用的“指导意见”。
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现状必须要得到改善。要不然,它始终是压在年轻一代人头顶上的一座无形的大山。
我记得,钱学森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把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提前,并适当地压缩基础教育的年限,争取让孩子们在4岁开始上学,在18岁便读完大学。
这样一来,学生们恰好能够在法定的成年年龄完成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这一代人在身体的成长和发育上肯定是要比上一代人更快的。
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的那一年长到一米八。当时,在我的班级里,至少有五六个男生的身高和我差不多。
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在相同的年龄接受比上一代人更多、更深奥的知识,也可以把很多不必要的时间缩短。
同时,我还认为,应该鼓励所有年龄段的学生们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之下尽早地去接触真实的社会,比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兼职等方式尝试自己挣钱。
这样有助于学生们从小对社会养成相对正确、符合现实的认知,还可以帮助学生们竖立正确的对于金钱和劳动的价值观念。
最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真实的世界,多给自己找事做,多让自己变得充实起来,从小养成主动寻找有意义的事去做的习惯,一个人就不会闲出毛病来,就不会脆弱得什么压力都承受不起。
曾经有一位简书上的著名作者说过:我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去迷茫?
现在的我,也是这样。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如果它能够起到什么好的作用,再好不过。
2020.2.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