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律师吃不了苦,受不了难?我们可能错过了特好的成长机会作者:邹玉杰律师
九章刑辩创始人;金亚太优秀刑辩律师;亚太刑事司法研究所副所长
愿景:穷二十年蛮力,救一百条人命!
前言
苦难是什么?我们好多人可能都在心底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真正找到答案。
不过有人曾经给过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他是这么说的——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
说这话的人,就是大文豪巴尔扎克。
其实,我们看一下古今中外一些牛人的经历,我们也会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或者说可以找到一些对于苦难的解释。
年轻律师吃不了苦,受不了难?我们可能错过了特好的成长机会01 苦难成就了霍金
了解霍金的人大概都知道,他他患的病是渐冻症,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全身的肌肉可能都不能移动了。
这也就可以解释了最后的霍金为什么只能一动不动的呆在那里。
其实,霍金是有史以来得了这种疾病后存活时间最久的人。
有人可能觉得难以理解,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
这个原因就是因为霍金不仅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大脑,还有着顽强的不服输精神。
当然也包括对于苦难不一样的看法。
年轻时候的霍金,是一个特别不安分的人,整天活力四射,创意四溢,是个很难安静下来长时间固定做一件事的人。
但是,渐冻症的突然来访,让他无法继续活力四射,只能安静的呆在椅子上长时间思考问题,进行思想实验。
结果,就搞出来了不少成果。
这,是不是因祸得福呢?
02 屈辱铸就司马迁
太史公的事迹,作为中国人,只要稍有文化的,应该都不会陌生。
就是因为说了一句皇帝不喜欢的话,而惹得龙颜大怒,竟然被处以宫刑——就是把男人的某个重要APP给删除了。
为了一个忠心为国的人,说一句公道话而已,却落了个如此悲惨下场。
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是一般人,估计注定活不下去的,要么投河,要么服毒,反正绝不会苟且偷生。
但是,太史公绝不是一般人,更不是普通人,而是个狠角色。
一般人大多是知难而退,太史公却反其道而行之——迎难而上。
为了未完成的不朽名著《史记》,太史公忍辱偷生,夜以继日的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心中的愤恨,同时也书写着伟大的历史,包括伟大的自己。
有时我们不禁会有这么一种想法——如果当初司马迁不是那么多灾多难,或许《史记》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光辉夺目。
年轻律师吃不了苦,受不了难?我们可能错过了特好的成长机会03 背叛让孙膑更强大
同样是鬼谷子的门生,苏秦和张仪二人,这两个都是搞谋略的,你合纵我连横,你有情我有意,即便没有经常把酒言欢,至少相处还算融洽,既没有刀光剑影,更不存在你死我活。
我们再看一下,孙膑和庞涓,两个都是打仗高手,不过虽然都是高手,但仍有高下之分,孙膑毕竟是孙武的后辈,据说曾熟读《孙子兵法》,所以呢,在能力上可能还是要比庞涓高出那么一点点。
于是,外号「小心眼子」的庞涓开始设计陷害同窗好友,导致孙膑差点死于非命。
幸好,孙膑虽然老实,但并不傻,否则鬼谷老师也不会看上他,他也不配当孙武的子孙。
孙膑发现庞小心眼子的诡计后,就开始装疯卖傻,直至被齐国使者救走。
之后的事,就简单了,但是却极其精彩。
比如田忌赛马;
比如围魏救赵;
比如马陵之战;
比如减灶之计。
再之后,孙膑干掉庞小心眼子后,就退居田园,安养天年了。
也许,恰恰是庞涓带来的苦难,激发了孙膑的斗志,方才想出来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作战计划。
也恰恰是庞涓的坏,方才衬托出孙膑不一般的光环。
孙膑有时可能也会默默的想:苦难,你究竟想干啥?是想毁灭我,还是想成就我?
后语
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既然如此,苦难究竟是不是苦难,也应该由人类自己来界定。
如果我们自己认为苦难是苦难,那么苦难真的就是苦难。
相反,如果我们把苦难视为提升自己能力的垫脚石,那么苦难就不再是苦难,至少是一笔财富。
其实,归根结底,苦难究竟是什么?并不是苦难自己来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决定的。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有直面苦难的勇气,把苦难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