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便至暮年。”
这是《铜雀台》中曹操最后说的一句话。
在我10岁左右的时候,我经常会在睡前想一个问题,生命最要紧的是价值还是存在?7年也好,70年也好,把日子过完,就什么都没了,连“存在”也会很快消失,多一天少一天也改变不了什么,生命也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后来为了从那种黑暗和恐惧里爬出来,我用尽一切办法,甚至会凭空臆想出一个人来,在脑子里上演不同的情景,以此强迫自己入梦,来逃离那种可怕的思维回路。
直到现在我也没能得出问题的答案。
那个时候,随便一个励志故事都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很久,所以觉得,以后一定要做好多好多的事情,经历好多好多的故事才行。
后来中学时代的班主任给我们出过一道题目,让我们写下未来几十年里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以及完成的时间节点。
意思就是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有规划的过完一生。
因为不是正式作业不用上交,自然也就写的很细。好像多大年龄结婚多大年龄寿终正寝都一清二楚。
年轻的时候得交2个朋友,3个就多了;二十几岁得出第一本书,能改变一些东西;三十岁得拍一部电影,让人们记住我;每年得抽出一点时间,多去一些地方;每过一段时间多学一样东西,画画、摄影、舞蹈什么都行;所有的事情当中,要有爱的人在身边!
年轻的时候,没交到那种朋友,但后来有了一个,可惜是个姑娘,什么时候她结婚了可能我就不会跟她往来了。
出书一直都是我的梦想,中间有一些人曾经喜欢过我的文字,但没过几年都说没有以前那种感觉了,一直止步不前至今无所作为。
工作第一年接触过一群电影爱好者,跟其中一位没日没夜聊了半年之久,也写过一些故事和剧本,后来那人创业融资失败也就断了联系,而我入行其它之于电影也渐行渐远。
去过十五六个城市,能够带来的内心的愉悦和宁静却越来越少。
偶尔还是会画点东西,已经变成纯粹地打发时间。
去年学过一段时间的摄影,但太久没用过单反,也记不得多少。而且现在比较偏好于人体艺术。
关于“爱”的概念,我觉得距离是个很大的问题,甚至任何身体接触都会让我有过敏反应。
……
所谓规划,最后又剩下什么呢?
我们想要什么?经历了哪些东西?日后以何种姿态嗝屁?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过去小半,追问存在也好,追问价值也好,我现在很少去想那些哲学上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欲望而在活着。
接收欲、表达欲、情爱欲、交欢欲和生存本能,反正啊,怎么快活怎么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