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讲了有。有是以易经/太极的形式诞生发展和演化的,由此产生了道,天,地,人,称为“域中有四大”(第25章),此过程可理解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四大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势,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第25章)。势是太极的力量,也是生命的力量。因为势的存在,有生于无,阴阳变化,万物生成。万物/物种的生命历程,就是努力成长壮大,追求生命的极致,经历生长壮老己,代代轮回,生生不息。

有生于无。有的特点是势,但是有又离不开无。无又名先天一炁,是先于生命的存在。按照道教理论,先天一炁,聚为黍米,其名为精,散而化万神,梵炁弥罗。其聚散的过程,产生了势。因为有势,无中生有。
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有,有的意义在于创造。道生天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因其复杂而美丽,人类因其个性而进步。万物在追求生命极致的过程中,探索生命的秘密,和道的真谛。人类道德/伦理体系由此而建立。这种建立是约定俗成的,经历了漫长的演化。道,天,地,人,同呼吸,共命运;同根生,共发展。

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此圣人治世之道,其立足点在于无。无极之道,无挂无碍,聚散自如。万物作焉而不辞,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正是尊重小的存在,尊重生命的个性。同理,不尚贤,贤愚平等,生命平等,就是尊重小,尊重个性,求同存异,故而能成其大。不贵难得之货,因为难易相成,无论难得和普通,都是造物的创造,都有得道成神的机会。得之幸也,失之命也。得之桑榆,失之东隅。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人的生存空间,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可以无限量,需要善加引导和约束,才可使心态平和清静,吉祥如意,天地人和。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一种身心健康的状态:心虚窍开神清,可感应道交;腹实丹田满元炁足,先天无亏;志弱性慈不骄;骨强髓满有力。因为无知无欲,而能体道合真,法道自然。智者不敢为,人人返朴归真,天下太平,所以圣人垂裳而天下大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