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心。
- 1 -
老师跟你说过「概念」有多重要吗
做经济学科普的几个号,常常有评论质疑老师们的观点、良心、态度,从理论到现实的质疑。在学经济学的交流群里,也有初学者们追问不休。
以前我以为,讨论都是针对观点的证据或推理过程的,起码也是针对结论的。后来我才发现,抽丝剥茧到最后,分歧的根源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一些问题都不用奥派出手,只要你把主流经济学课本里的几个基本概念弄懂了,甚至是把科学通用的几个基本概念比如「因果关系」弄懂了,就能解决。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离开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概念」上的共识。可惜,可能因为学校的知识来得太容易,人们没有体会到「是什么」的重要性。初中生不会那么随便的质疑高中课本中的某一句话,因为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这句话里有一个没学过的概念。然而我们在经济学的科普中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人们仿佛很明白地质疑一个他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的东西。
他不是反对你的观点,他是根本没看懂你的观点,但他认为自己看懂了。有的网友说「唯独这一篇不能同意」,「唯独这一篇」!前面几十上百篇真的看懂了吗?
「只要会说供给和需求,鹦鹉也能当经济学家。」然而科普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叫「供给」和「需求」。如果欧神的某篇文章里,没有再三强调并充分论证 dT > 0、炒 X 是降 X 价的、宏观调控是涨 X 价的,就一定会有评论说你们这帮没良心的为了 X 价上涨什么都做得出来(这还不算回帖不看帖的)。
但这也是好的迹象,说明涨粉了,接触到的小白更多了。
有的网友能把自己的逻辑理出来,还好一起分析抽丝剥茧,找到分歧的根源。麻烦的是,有的网友自己没有形成逻辑,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不屑于说明,那就很难知道分歧的根源在哪了。
所以我们的科普,需要更加重视阐释基本概念。
感谢张是之等老师的「一课经济学」课程平台,提供成体系的经济学教学资源。
- 2 -
「难道你就绝对正确吗?」
「不是,但不是你想的那样」
有一些现象,科学还不能解释。有一些问题,科学还不能解决。科学家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做研究。但这绝不表明,你随随便便一问,就问到了科学研究的前沿话题。
你以为某个东西能不能排毒 / 减肥 / 防辐射 / 预防癌症是个很难的难题,但科学家一点也不认为这是个难题。虽然科学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争议、在一些问题上也很无知,但你质疑的那个,偏偏就是已知的、没有争议的。这是难免的,你们距离人类的知识边界太远了啊。

可能因为经济学用的词太容易望文生义了,人们都觉得自己站在经济学的前沿了,人人都是民科。「难道你就绝对正确吗?」「不是。但你现在的位置,确实在已知的范围里,距离世界的前沿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呢。」所有你能想到的质疑,都已经被想过和解决过了。
果壳网烦恼的是「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至于某句话是不是谣言,那真是一眼望到底的。
所以,经济学要怎么形成「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没有争议是正常的」的形象?
- 3 -
「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你的理论不一定适用」
不得不反思,自然科学的科普的处境也不太好。
自然科学容易普及,一个原因是因为容易用现实打脸,即使人们不懂实验不懂理论,也知道你的大炮是真的,实验可以一天一千次打脸,所以你的手艺也是真的。
但这种普及,仅仅是对技术的认同,而不是对思想的认同。普及仅止于手艺,人们觉得科学是另一种迷信,另一个菩萨,虽然这个菩萨的信徒很多,而且都过的很好。现实是复杂的,工具多几个总是好的,菩萨多拜几个总是好的。
所以一旦人们在处理某个问题的时候,忘记问问科学怎么解释,或者自以为科学无法解释,就很容易地陷入迷信和伪科学的坑。
经济学的普及,当然更是困难。工厂和寺庙长得不一样是看得见的,总统心里怎么想是看不见的。
感谢欧神,用实力推动科普。
- 4 -
「公共选择理论」在我们身边的例证
因为经济学知识的缺乏,社会上充满了暴力倾向,时不时想要召唤神龙铁拳。
人们当然是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在键盘或屏幕上发表自己认为正确的主张。然而人们并没有对自己的主张可能导致的结果有足够的认识,也不愿意为这个认识投入足够的精力,反正(你以为)被主张的是别人。
由 A 和 B 决定 C 要为 D 做什么而无视 E 的存在,当然会有巨大的外部性。我现在觉得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乌合之众必遭报应。
为了和平,我希望有更快的教学方法。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