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我做了一个腰部的小手术,有三个月的时间需要平躺,有半年的时间没有上班,当然也被迫放下了以前的兼职,导致收入骤减。
以前,我花钱是随心所欲的,看我妈每天吭哧吭哧地记账,我都会嗤之以鼻,怀疑是否有必要这般算计,苦作苦熬。
所以每年,家庭收入不算很少,但总是所剩无几。100万存款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可是,我快40岁了。
身体有病痛之后,才发现有积蓄很重要。那种坐吃山空的隐忧一天一天清晰地浮现在具体的生活里。
有一本书上说:财富不是你挣到的钱,而是你留住的钱。回忆半年前的情况,确实印证了这句话。那时,我一个小时的课酬已经上千。但是,钱还没捂热,就会变成购物车上林林总总的物品。
我会对自己说:工作已经这么辛苦了,还不能买点东西么?也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啊?
可别小看了那每一样都不算昂贵,但每天都买几样的消费习惯,它对财富的蚕食是非常惊人的。这叫拿铁效应。就是看起来不经意的每天一杯拿铁,但一个月,一整年,十年,累积下来也是一大笔钱。
我工作整整十六年,时不时搞点副业,赚点外快,但我的账本还是“清白”,痛定思痛,我决定过“不消费”的生活。
所谓“不消费”不是完全不花钱的意思。而是开始有意识,有思考地花钱,开始区分想要的东西和需要的东西。
我家的重灾区是关于买书的消费。我常在多抓鱼,京东,当当,淘宝上买书。想买就买,因为我觉得书实在是太便宜了。
去年一年,我在仅在多抓鱼上就买了300多本书,花去6000多元。
问题是,这300多本书,我完全看过的大概只占10%。由于仍然在源源不断地买入,前面没有看的书大概率是都不会再去看了的。这就是巨大的浪费。浪费空间,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我想就从不买书拉开我不消费的序幕。
随后我先仔细整理了书籍。将不再看的,不再需要的书全部挑出,卖到多抓鱼。同时挑选出近期必看的书。保证不给自己借口没书看又去买书。
在多抓鱼上扫码卖书时,原价50块、60块的书,折扣下来,只能卖10块、20块,甚至不到10块。这个心痛的过程,让我下定决心不再乱买书。钱花出去了就真的像泼出去的水,而覆水难收了。
现在哪怕给孩子买书,也谨慎了许多。有一天,儿子从同学哪里借到一本杂志,叫《万象》,儿子翻看后,表示想要订阅。若在从前,我肯定会答应他,并且会立刻下单。
但这会我没有立刻同意,我跟儿子说:我们家已经订了《少年》(偏人文)和《博物》(偏科学)两本杂志了。《万象》和《《博物》主题接近,你想想是不是一定要订。能不能和同学换着看。后来儿子同意先不订了。
我决定过不消费的生活后,同时决定尽量不喝咖啡。我上班的学校对面,有一家瑞幸咖啡。上课去早了,下课还不太晚时,我都会不知不觉走进去,点一杯热咖啡。渐渐变成一个无意识的举动。
其实,上次胃镜发现我有胃炎,不宜过多饮用咖啡。而且每天喝一杯也是不小的耗费。
于是,我用自制奶茶代替瑞幸,家中上好的茶配上好的奶,是健康和经济的双赢。但我真的很爱咖啡,并没有到完全不喝,当月末,有赢余时,我会买一杯奖励自己这个月很用心地花钱、生活;若别人请我喝,我也会笑纳。
决定过不消费的生活后,我开始像我妈那样记账。有人说记账没用,花费还是那么多。
其实记账本身是不会让你直接少花钱的。但记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让花钱从无意变成有意识。
就像称体重一样。称体重本身不会让你减少重量。但是它会让你知道你有多重,需不需要减肥。
记账也是这样的,它会帮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更好地执行月初的预算计划。
比如,我打算一个月花3000(不含房贷和老公的零花钱)。那么,上中下旬各1000,每天花100,就能很好地完成计划。
如果某一天超支了,就要提醒自己,明天要省着点。不急的物品可以先不用买。而不记账的话,根本不会发现超支这件事。只会到年底的时候,像往年那样感慨:明明没买什么,但是钱没了。
自从记账后,我的消费行为真的变得比较节制理性。更重要的是,并没有因为花的少而使生活质量下降。也就是说过去有很多消费是在为冲动买单。
1月,2月,3月支出还有,我发现,过前紧后松的生活会很快乐。一个月中,月初要适度保持警觉,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到了月中,发现离预算还有很大的空间,就会很开心,购买每一样物品会格外放松。
到了月末,发现不知不觉省下一大笔钱就像这钱是额外馈赠地那么惊喜。让自己放纵一天是极好的。
接下来,我会预先为下个月屯点食物:平时舍不得买的上等的牛肉啊,牛奶啊……
还可以购买虽不紧要,但买了会非常开心的物品——比如,我为家里的旧沙发选了一张沙发巾,如能用我心仪的图案,花色,把沙发上陈旧的疤痕,擦不掉的污渍遮盖起来就非常开心。
实践了才了解,随心所欲的消费是表浅的生活,企图用物质掩盖空缺,“不消费”才会让生活更深入,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