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上一篇的话题。今天谈谈存钱的问题。
存钱这件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心想事成的。它需要学习和练习。
学习是为了了解大脑对于存钱的态度,让行为顺应大脑的天性,才更有利于把钱存下来。
而练习是为了获取关于存钱的经验,优化储蓄行为。
先说学习吧,决定过不消费的生活后,我读了几本跟存钱有关的书。《贫穷的本质》、《花钱的艺术》、《小狗钱钱》、《做二休五的生活》、《一年不花钱》等。
这几本书各有各的侧重点。不过它们都提到了无意识花钱的问题。不可否认,人是社会性动物,从众是它的特点和生存策略之一。这也会体现在花钱这件事情上。
反思一下,过去我有很多的花钱行为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从众。
表妹上次来我家拎了一个手袋,我对它一见倾心,也给自己买了一个;
同事给孩子买了整套的逻辑狗,虽然有点贵,但我也要买一套给孩子;
最近都在看那本畅销书,我也赶紧安排一下。
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适合什么,需要什么的问题是被漠视的,忽略的。
所以省钱第一步其实是深入了解自己。《做二休五的生活》的作者选择过现代隐居生活,是基于对自己个性的了解,否则是过不长久的。
在我尝试着剖析自己的需要后,我的内心平静了许多。比如我自结婚后一直住在一个五层复式步梯房里,身边的人陆续住进了更现代的电梯房里,我便常常懊恼自己错过了置换的机会。
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个复式步梯楼在当前是很能满足我的需要的——
它实现了我们刚结婚就住大房子的梦想,
它给予我们每个家庭成员一个独立的房间,
它有一个大客厅,为我提供了家庭图书馆,方便我们开展家庭读书会,
它离我们双方的单位很近,它附近有直达孩子学校的公交车站。
以我目前的财力,如果我换到一个新的小区,表面上我会更合群,也得到一个“哦,她换新房了,住在某某小区”的名声,但实际上,我失去更多。
大部分的消费行为也是如此。我们得事先看清楚,我只是从众还是满足真正的需要。
接着再来谈一谈,关于存钱的练习。我读大学时(大概在2001—2005年间),我妈妈每个月给我存进400块钱作为生活费。那时,父母都下岗再就业,日子过得艰辛而拮据。400块实在不多,刚够维持生活,但我知道父母已经尽了全力。
所以,我没什么机会练习存钱——因为几乎存不下什么钱。
等到我开始工作,前面几年有一段反弹期。大学的日子过得太捉襟见肘,想买的东西一个也买不上。自己上班,按月领钱后,便像水库开了闸似的。想买什么,立刻安排,每月月光。
似乎是人到中年才重新开始练习存钱这件事。停用了全部具有透支功能的卡,执行先存钱再花钱计划,按部就班地记账,复盘。买东西,反复思量,货比三家。
疫情当下,开源困难,节流变得更有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