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客从长安来

客从长安来

作者: 行者檟肃霜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16:03 被阅读55次

                        有关按摩术的绯闻   

            吹了一通俞拊大师的传说,却没有聊到正题。按摩医学的正题,可不是今天的中医学院、中医院、西医院中医科的中医按摩推拿哦。现今社会,你只要上医院推拿科做理疗,基本上跟外面盲人推拿、美容院、按摩院差不多,都是——哪儿疼,揉哪儿。再不,就是搓扳法把脊椎小关节(大多数是颈椎、腰椎扳得喀啦啦乱响)给扳一遍。接下来就是收钱,还收得贼贵。好象他那手是金手指似的。至于疗效,“这个我们不能保证100%有效”。“你去问问哪个医生敢保证他治病疗效百分百?”  那么,医生你最擅长的,疗效有多少呢?没的【扬州话方言,么得】!我这个病,多长时间能好?具体点到啥时候能康复?(肃霜遇上很多这样问的,没几个医生有精确到某天的回答)可以说,今天的大多数中医推拿,在做外伤科、骨伤科病人,只要没有用到跌打损伤中药的,基本不能解决痛证,或者说,不能及时、即时解决疼痛。他们缺失了啥?

          清代大中医陈修园、徐大椿有个观点:今之经络,非古之经络;今之穴位,也非古之穴位。就是说,今天,在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所学的所谓经络学,不是古人真正传承的经络(翻开《内经》,从头至尾,讲经脉的多,经气腧穴的多。讲经络的好象少)。那么,古人所传说的经络,真正能治病的经络,在哪?什么样的?它的疗效如何?

          俞拊大师所发现的人体疾病规律,用一拨疗法以鍉针、艾灸治疗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停留在历史的烟雾里,或隐或现,该是揭穿它的时候咧!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肃霜研究了这句话,整整十四年。没发现它跟今天的经络有关系。这里讲了大半段中医的理论框架,没一个跟今天中医学里经络扯上关系的。尽管肃霜扯淡起来也够混蛋的,居然没发现古代中医学的经脉跟现代中医学的经络扯得上毛线关系。    经脉者,就是经跟脉,就是合起来说的那个经脉。它是啥玩意儿,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15年,这大约花了40多年时间,中国政府花了上亿的资金,从各学科各领域调集专家,系统研究了今天中医学的经络(那时候是个中医都认为今天的经络就是古人讲的经脉),利用显微技术,解剖人体,直接解析到了分子水平,愣是没找到经络的物质结构。这中医学的经络(经脉)是啥玩意,没整明白。惭愧啊惭愧,肃霜也是最近几年才慢慢明白这里面的小细节,接近古中医经脉的真相了。

            中医学把循行性感觉最早称呼为“气”,之后由于确定其走行路线并予以命名的需要,改称为“脉”,即所谓“别  人之脉  各名之”。俞拊一拨见病之应,其“拨”字,起源于“发”,只不过更为晚出,又给加了一只“手”。即,加了提手偏旁。

    客从长安来

        据《金石索》记载,东汉武氏墓壁画有一图,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石针,正被背生双翅的仙人从一个匣匮里打开。这幅图,就是一个繁体字“發”,今天写做“发”。这个匣子共有四面,可见面上各有三条条纹。凡十二条条纹。依据此图,就是12条经脉。在甲骨文上,就是“川”或者“三”字。“乞”或者“气”字正好与之相似。为避免这几个字混同,,就写成了“气”字。这可是本字哦,如假包换。今天的繁体字“氣”确是晚出的。同样,古“脉”字的文字结构,刚好是篆书“人”字上加了三条脉线,表示这是气在体表行走。无论是“脉”还是脈字,作为古代甲骨文,无区别。都特指人体循行性感觉。

    客从长安来 客从长安来

        一个必须建立的认识是,脉  字在东汉以后至今,代表的是血管,即今天西医解剖学上的动脉、静脉。但,在马王堆汉墓帛书时期及以前,则  脉  代表着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为了不混淆血管和循行性感觉的“气”“脉”的概念,东汉晚期,约当三国早期(或者再早些年),把上古循行性感觉叫“经脉”(这才是经脉的概念真相)。  上古医学里,没有穴位这个概念。与穴位相当的刺激点,叫做“俞”,或者是“脉口”。脉口仅限于腕踝部位的刺激点;俞  要广泛一些。早先“俞”指手臂、腿脚上的五俞,以后广泛特指全身能产生循行性感觉的各种刺激点,叫“腧”,给加了个肉旁。从循行性感觉的角度来看,俞是脉气所转输的地方,是可以施加影响而改变脉的循行方向的地方。它与后世的“穴”没有实质上的联系。称“腧穴”,不过是掠古人之美而已。

      脉字的演化——

    客从长安来

    灸字的演化

    客从长安来

    俞、拊  字的由来

    客从长安来

            俞  字由三个象形部分构成,即    独木舟、指示方向的箭头、弯曲的水流纹路。现代临床循行性感觉研究证实,循足太阳脉走行的循行性感觉经常在与各脏腑相关的位于背部的“背腧”处转变方向,接着会归入与所属脏腑同名的脉,而走向四肢,也就是古脉案的“过俞循行”。以脉视病,预知死生有验,是通过灸焫烤灼看到的,古人叫“灼见”。至今在汉语里还有个成语叫“真知灼见”。气至病所,是灸疗和鍉针感觉循行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客从长安来

            凡是循行性感觉始发于某处,可以称为“出”于该处。而停在哪处,就是“止”于某所。如果中间有不能通过的,在某处积聚、停留了又走行的,叫“落”、“结”。古代中医遇到的最常见的病,疖肿、化脓比较多,常常干扰循行性感觉的走行,为了切开脓肿而经常使用砭石。烧灼以治,鍉针一拨以辨病症,砭石以破脓,然后循行性感觉又继续前行了。切开脓肿又叫“启脉”。  肃霜刚开始研究这个经脉的时候,常常幻想:病人得了化脓性胃肠道疾病(为啥是这个病,之后会解释它,先卖个关子),然后俞拊大师用鍉针在病人身上不断探索揣摩脉气的循行,一会儿在四肢末端按抵,一会儿在背腰部按抵,终于发现了一条(或者多条共同指向一处俞位)走向病症所在疼痛(或者极端不舒服的体表投影区)的气脉。然后,用手指按着脉口,如果力度不够,就用艾灸去灸焫脉口,看到气慢慢循行到疾病的所在(不适处),然后,基本上疾病就好了。如果中间气不能行走到病所,就观察气行在哪儿断了,能用灸焫接上,就不用再费心其它治疗手段了。不行,就是用砭石在断开处,启脉看原因,把脓肿引开,清理创口。循行性感觉又恢复了进行,直达病所,病就可以好了。因为对脉气循行在体表的部位有很清楚的认知,对气行病所需要的力度(温热度)、方向、循行所需时间、病所止痛存在时间周期的清楚认知,所以这个病能治好到什么程度、需要多少康复时间可以计算。这跟数理化的公式计算差不多。所以这种治疗是有明确效果,和可以预知的。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14种医书,以帛书为主。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为已知最早的经脉医学著作,“论述灸疗循感现象”的专著。从医学史角度,承认了经脉医学起源于古人观察灸疗法引出循行性感觉的临床实践  这一历史事实。1983年12月~1984年1月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5种古佚书,《病候》、《六痛》、《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脉法》。除了《病候》、《六痛》外,两次出土的文物指向一个共同的结果,古代中医学经脉医学是一个已经成型的体系,是建立在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上的经脉系统,它涵盖了疾病征候学(病症现象分析)、循脉诊断治疗学(基础诊断辨证以及用灸焫、针刺、按摩来治疗的技术)、疾病预后学(判断死生的鉴别)与诊断策略学(通过把脉进行疾病分类与推理、归纳的技术)。1993年四川绵阳永兴双包山汉墓出土了黑漆木人人体经脉模型。此墓葬相当于汉文帝、景帝的西汉早期,此经脉漆木人形被命名为“涪水经脉木人”。经脉医学的活化石出现了,这世界上最古的经脉图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真貌。也就是说,古代中医学的经脉图,必然不是今天中医学体系的经络图,这两者没有半毛钱关系。肃霜对于1949年以后,中国的中医采用元代(请原谅肃霜血液里的泛汉族主义优越感,尽管肃霜至今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正统汉人。但对于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膜拜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肃霜假想自己算是纯种的汉人,哪怕自己是个杂种。不管出自鲜卑、突厥还是蠕蠕,或者是东夷。肃霜从来不会承认蒙古大元是中华的血胤。宁愿相信,西元1278年,崖山海战之后,已经没有中国这回事了。古代中国,从文化和人种上断裂了。),采用元代忽太必烈、滑伯仁所推荐的《铜人腧穴图谱》作为中医学的教材非常愤慨,这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因为这只是蒙元不懂汉医,胡乱拼凑的经络腧穴图谱。这是一个活的学术被砍头去尾、阉割了的死的中医套路,它不是华夏大汉民族的活的、有传承的古代中医学。

          可以让今天想穿上“深衣”(请不要把汉服深衣当做和服,尽管日本和服出自中国吴服),匍匐于榻榻米(这个可不是日本的,也不是韩国的,这是汉、唐、宋一脉相承的,华夏族的固有的生活习惯)上,行三跪九叩的汉服爱好者看看真正的传自古代中国的,大汉帝国的中医经脉图谱:

    客从长安来 客从长安来

        这是四川博物馆仿制的涪水木人经脉模型。它与今天的经络可没有任何相似性哦。看看它的经脉指向的南极所在:

    客从长安来

    在扁鹊的诊脉技术记载中,把百会称为“外三阳五会”,从经脉模型上可以看到,它本来就是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借厥阴边线】、厥阴、督脉)五条经脉趋向头顶的真实走行最终目标。

    客从长安来

    而这张图,就是涪水木人模型出土的原貌。有人会说,这是孤证,不足以证明古代经络图的走向。肃霜也是有些蛮牛犟劲的,花了些时间,找到了南宋以前的中医书籍记载(有些书已经国内找不到,通过越南、韩国、日本的汉方书籍回流才知道。):

    客从长安来客从长安来 客从长安来 客从长安来 客从长安来 客从长安来

          绯闻不绯,有关按摩术的基础中医学理论,刚好露出歧黄先辈的苦心孤诣的研究,在万千中国活人身上试验出来的真谛【可不是小白鼠、小兔子、小猴子的试验哦。那是真正活人研究;病人如果不治身亡,就是死体解剖以知晓不治原因】。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客从长安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yt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