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采取了一种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如何画思维导图,如何通过一张图来体现本文的思路和结构?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两篇短文,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我来示范。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恐龙无处不在”,这是一篇讲古代生物的说明文吗?它说明了一个什么理论(学说)?答案是通过恐龙无处不在的现象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科学家如何来证明这个学说?
南极洲的恐龙化石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本质是看不到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深入思考的过程,是假设、求证或者推翻的过程。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块大陆上去的呢?”这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呢?对,这是结构上的关键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起到联结现象到本质的作用。有类似作用的句子是哪一句?对,是本文末尾的句子,“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这句话有一个标志词“因此”。这个词揭示了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的结果。
下面一篇《被压扁的沙子》,放手让学生来分析。在分析和画出思维导图之前,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如何思维导图是如何画出来的?思维导图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而且要理出关系。那么做到这两点呢?要注意,题目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还有承上启下的句子等等。
“被压扁的沙子”是本文的关键,关键证据,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刘俊林同学展示了他的思维导图,这一幅图的问题是没有体现本文的论证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