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妈没事从来不联系。”
“独立都是被逼的,因为没有人关心。”
在综艺《女儿的男朋友们》里,王子文用平淡的语气,讲述童年创伤:
单亲家庭,开始有记忆的时候,父母早已分开,做什么都是单独行动,很少顾及到她。
她安慰说:“这样也好,那我就能收两份压岁钱了。”
慢慢地,她发现自己不得不分外敏感、小心翼翼地去观察父母,投其所好才能得到关爱。
王子文习惯父母分开 / 《女儿们的男朋友》看到另一位嘉宾的女儿,在节目里元气满满,爱笑爱闹,经常和男友高调秀恩爱,她满眼都是羡慕:
“您女儿一看就是没有太多童年创伤的孩子,自信又有魅力。”
王子文羡慕姜文丽 / 《女儿们的男朋友》而她长期在冷漠的环境下成长,哪怕如今名利双全,依然无法成为那样自信的人。
因父母而生的敏感、自卑和小心翼翼,已经成了性格里无法抹去的一部分:
“这个创伤,我这辈子都带着。”
一辈子带着创伤 / 《女儿们的男朋友》有人说,这一生,最终都要跟世界、跟他人和解。
可还有无数人,一生都无法放下那些源于至亲之人的伤害。
1
“抱歉,我没法放过我自己”
很多父母总觉得,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小时候经历的“大事”,例如病痛、刺激、意外。
其实,有太多伤害,可能只源于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习惯。
一位网友回忆,幼儿园时候,某天她想穿裙子,于是告诉妈妈。
妈妈大怒:“这么小就学会挑衣服了?”
一气之下,拿起剪刀剪掉了她衣柜里的所有裙子,问她:“还穿裙子吗?还穿裙子吗?”
她哭着回答:“不穿了。”
从那以后,二十多年,她不再喜欢穿裙子,看到漂亮的裙子,都会想起那一幕。
网友的“裙子阴影” / 微博@吴十二的上上签也有人,在父母长期的冷漠或苛待下,怀疑自己。
哪怕已经为人妻为人母,还是无法接受自身,无法逃脱无止境的谩骂、挑剔、攀比。
想要原谅,太难了。
读者关于原生家庭的留言,每一句都是一段饱受委屈的童年社长也曾写过一些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发现那些受过伤害的孩子,多少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自卑、敏感、软弱、讨好型人格;
很难信任别人、觉得不会被爱、也不敢大胆去爱……
女星阿娇婚后,和丈夫参加了一档综艺《爸妈学前班》。
别的夫妻秀恩爱、撒狗粮,阿娇和丈夫却很少亲密。
丈夫想要搭她的肩,她立刻试图走开;出门散步,一直和对方保持距离;待在房间里,常常陷入长久沉默……
在丈夫身边,她最常见的动作是双手交叉抱在胸前。
这是一个常见的防御型姿势,是下意识地在自我保护,常见于一些缺乏安全感的人身上。
总是双手环抱的阿娇 / 《爸妈学前班》有人评论说阿娇太冷漠,其实这些并非没有原因。
《非常静距离》中,她谈起童年生活:
妈妈生她时只有十八九岁,爸爸在她一岁时就去世了。
母女俩居无定所,她经常被寄养在亲戚家,光是幼儿园期间,就转了六次学。
家人常常拿她和其他孩子比较,让她很没有自信。
某次,一个亲戚用手敲她的头,她回去告诉母亲,母亲不信。
从此她便习惯了咽下委屈,既然说了也没有人关心,还不如闭嘴。
童年的经历让阿娇十分没有安全感,也造就了她慢热内向的性格。
“我从来都没有自信过” / 《非常静距离》加上几段无疾而终的感情风波,她“很难信任别人、打开自己”。
被问到是否愿意把时间倒回到10年前,她说只想回到20年前:
“想改变家庭,想从头再成长过,我好像没有童年一样,我希望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阿娇希望童年能从新来过 / 《举杯呵呵喝》有些伤害,不是后来的“功成名就”就可以弥补。
它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
父母关爱的缺席、过于强烈得控制、索取欲,都可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憾。
如武志红所言:“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就像宿命。”
2
好的原生家庭,没有标准公式,只有一样的爱和理解
2018年,某大学调查了七万多名学生及其原生家庭。
发现那些原生家庭健康的孩子,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领域的评分,都要高过那些原生家庭有缺陷的孩子。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在“自信”和“包容”品质上,评分最低。
但说起怎样的原生家庭才是健康的,大家的答案都很模糊。
调查中,有一个985高校的女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没人知道,她的优秀,建立在从小父母的严厉管教之上。
赖床,母亲就会闯进卧室,直接掀开被子责骂;
卧室书桌稍微杂乱,母亲就会指责她“没个女生样,看以后谁要你”;
学习上,也从来得不到父母认可,试卷上的家长签字内容永远都是“问题太多,还需努力”……
大学接触了心理学后,女生认为,自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导火索正是父母。
一次假期,她终于在父母的责骂中爆发:“都是你们害了我。”
父亲瞪圆了眼睛:“我对你严厉,是为了你好。供你吃喝供你上学,你不仅不感谢我,居然还觉得我有问题?”
以爱为名的过度控制,有时也是一种伤害与女生相反的,是另一位男生,他从小“被放养”。
爸妈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创业繁忙,又因为国外经历,非常注重孩子的自由成长,没有强迫他学习任何兴趣,也从不在成绩上逼迫他。
但男孩从小就是个“问题少年”,打架、叛逆、调皮捣蛋,老师头疼不已。
后来班主任和男孩谈话发现,他是因为觉得父母总是忽略自己,才想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吸引爸妈的注意。
管得太严不好,太松也不好。中式教育不好,西式也不见得好。
好的原生家庭,从来都没有固定公式,但好在有一些“范本”可供参考。
前几天刚刚拿下全国游泳冠军赛女子100米仰泳冠军的傅园慧,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乐观、开朗、大大咧咧。
她和父亲一起参加的综艺里,社长看到了最好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
傅爸爸一直是女儿的“头号粉丝”,不遗余力地支持鼓励她做想做的事情。
被父母鼓励长大的傅园慧 / 《我家那闺女》和女儿一起训练的游泳队队员,因傅园慧的“自恋”向傅爸爸“告状”时,他能大方说出:
“我们傅园慧,真的就是天才”。
“我们傅园慧,就是天才” / 《我家那闺女》很多家庭里,父亲总有着“无上权威”,傅爸爸却十分懂得“尊重和平等”:
他从不要求傅园慧一定做到什么事,有什么麻烦两个人会协商解决;
知道女儿从小手里就喜欢摸一块小毛巾,长大了依旧允许她在衣服上带根红绳,让女儿手边有个安抚物;
全盘接受了女儿孩子气的依赖,并且无条件信任她“有分寸,大事上不会含糊”。
打游戏的傅园慧和尊重女儿爱好的傅爸爸,社长酸了 / 《我家那闺女》什么样子的家庭,才能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没有标准答案。
只是,那些没有创伤的孩子,成长中一定少不了爱、理解、尊重、沟通……
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家去找“原生家庭欠了我什么”。
毕竟,现实中很少有父母真的像“樊胜美妈妈”、“苏明玉妈妈”那样难以宽恕。
对平凡普通的我们来说,原生家庭的一些伤害,并不是无解的难题。
3
决定人生好坏的,除了家庭,还有自己
没人可以否定,我们的一生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可是,走出原生家庭后,一生还很长,不是没有修复的机会。
心理学家Alfred Adler觉得,一段经历、一段心理创伤,不会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人们赋予这段经历或伤害的意义,才会决定我们最终的人生走向。
“你可以把这段经历变成伤害,也可以让它变为成长,关键是,你要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不那么完美的自我。”
如果原生家庭真的很恶劣,你还有几十年,把它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如果并没有差到极点,就不要一点小事就去追溯“家庭阴影”,放大父母的一些失误。
你可以不原谅,但千万不要在懊恼悔恨、自怨自艾中赔上一生。
你不必因父母的过错愧疚一生
伊能静的母亲在她小时候,反复提及: “如果没有你,妈妈可能会过得好一点。”
这让她一度陷入自责,认为是她拖累了妈妈。
“如果没有你,妈妈会过得更好” / TED许多孩子,因为父母长期偏心、冷落,会开始质疑存在价值,怀疑“他们不爱我,是我做的不好吗?”
当然不是,谁都无法选择原生家庭,选择什么样的人做父母。
你无须因为父母的过错,惩罚自己一生。
你值得被爱。
有一个清晰的自我界定
心理治疗师 Susan Forward 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份子,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
简单来说,先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再去关心他人。
自我界定不是自私,而是有独立的思维和信念,了解并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
父母的过度控制、无理要求,你可以坚定立场、选择拒绝。
成年后,你必须学会不被父母影响意志、被家庭拖垮生活。
真正的爱可以帮你疗伤
有一个残忍的真相:你的父母可能真的不爱你,或者没有能力爱你,过去给不了,未来也一样。
但父母毕竟只陪伴我们人生一段时光,童年缺失的爱,不是没有机会在别处获得。
这种爱也许来自朋友、恋人,也许来源于自己。
他人的爱,让人相信“我值得被爱”;自己的爱,则代表全盘接纳。
伊能静和丈夫秦昊结婚后说,丈夫告诉过她: “我不是你的医生。”
他爱她、关心她、照顾她,也十分清楚,只有她发自内心接受缺憾,才能真正“脱胎换骨”。
“在男友自信乐观的影响下,我也慢慢在改变” / 读者留言其实,追本溯源,最终是为了修复,“拥有给自己疗伤的能力”,比沉溺于怪罪更能让人成长。
不劝你原谅任何人,因为这对你来说不公平。
但敢放下,敢改变,才有机会靠近更好的生活。
总是集中精力回忆家庭带来的创伤,不如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过好当下,如何珍惜自己”。
家庭没法禁锢某人一生。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不是终点。”
一辈子是好是坏,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