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入高中同学群时,见到有同学在群里发红包,出于好奇心,虽然很想抢,但因为这样一个内心戏:“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同学,我若抢了他的红包,他会不会说我财迷呀?”于是就不好意思领了。
当好奇心战胜内心戏去抢的时候,脸上火辣辣的,心也砰砰跳。狠狠心,点两下抢到了。抢完之后,内心戏一直在演:“同学会不会笑话我,财迷。算了,俺也发一个吧。”动动手指,红包发出去了,心也落地了。
17年12月末进入童的实修群的第二天,是北京的一位小伙伴坐高铁去青田的一天,这一天群里的红包雨一直在下,但我一直没勇气点开一个。
看着那一个个飞过来的红包,我的内心戏是这样的:这是人家给老师的礼物吧,要不就是给人家的好朋友发的。所以,一直不敢点。
等到了晚上“爬楼梯”,估计那些红包己经被领过了,于是好奇地大着胆子点一下,出现了两行字:“看看大家的手气,手慢了红包派完了”。于是,不再看红包,去看那些信息。
晚上,豆豆放学了,拿起我的手机看微信,她说:“妈,你这群里那么多红包,你咋没抢一个呢?”
我说:“我看见那些红包一个个飞过来了,但我不知道是给谁的,所以没敢抢。”
豆豆说:“妈,红包可不可以抢,上面有赠言,而且别人抢过的红包你也可以打开看一下就知道了。”只见她一边说,一边点,当豆豆的手指在“手慢了红包派完了”这几个字上一点一下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页面:XX领了多少钱,XX领了多少钱……”在领最多那一位小伙伴名字后面的钱数下面还会标上“手气最佳”几个字样。
我一看每个人抱到的红包里的钱数目,一般大多是在1元以内,最多的也不过3元到5元的样子。
这时我才明白,红包是礼物,抢红包是一乐趣,它既不会让发红包者有经济上的压力,也不会让抢红包者有心里上的负担。
我之所以不敢抢,是因为我的思想里有一个误区,其一,就是我一直以为那个红包是有针对性的发放的,而且里面的钱的数量应该是几十元到一百元这个样子。其二,就算是发给大家抢,红包里的钱肯定也不会包的太少。
造成这一思想误区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我的自卑心。因为群里的好多小伙伴的都有着很高的身份,而我呢,从事的渔民工作在我的思想深处是卑微到尘埃里去的。
但我全然忘了,无论什么样的身份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生活支出。
拆除掉这一限制性信念,看到飞过来供大家抢的红包,我也会去抢了,甚至有时候我也会误抢那些没有写“专包”字样,但又是有针对性发放的红包。这不,今天我就抢了两个专包,但很快又急时还回去了。
但这个误抢也让我有了一些内心戏。
其一,假如群里每天都有人飞大包,被一个内在带有3P(personah个人,peraslwe无处不在,permanent永恒的)种子的悲观主义者抢到会怎样呢?
如果没有老师的一直引导,她或许会想:本来想学一点东西,结果却忍不住的抢人家的红包,想再发出去吧,又舍不得。看来我真不是学习的料,总是不能全身心地把焦点放在学习上,将来想通过学习蜕变自己,那简直就是妄想。于是,每天忍不住的抢,又走不出这种悲观的3P模式,内疚就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这样的悲观主义者,能有机会重新编码自己的内在模式,这抢红包也是她成长的一个过程。重新编码怎样一个内在模式就可以走出内疚的深渊呢?
那就是她所抢的每一个红包,都是帮助发红包者在修行。
如果红包被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抢到了,她会想,唉呀,真好,在这个群里即便学不到什么,每天还能有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外收入,那太好了。噢耶。整个人就飘飘然了。
没想到礼物“红包”也成了我心灵成长的一部分。
所以,感恩那些我可以抢又抢到了的红包,感恩那些我可以抢但没抢到的红包,也感恩那些我不可以抢但误抢了又还回去的红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