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学生发言这个事儿,也有马太效应

小学生发言这个事儿,也有马太效应

作者: 三分之一2015 | 来源:发表于2020-09-30 12:00 被阅读0次

一 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名字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 ,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

在小学生回答问题方面,马太效应也很明显。

二 课堂片段

教室里正在上课

1

“下面我们来玩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想玩吗?”讲台上的老师说。

“想!”喊声震天,毕竟是小孩,哪有不喜欢玩的。尤其是在课堂上——玩,更是刺激!

“好,那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鼓声响起后,我们按顺序传“花”,鼓声停止后,那位幸运地拿到‘花’的同学,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上学以来交到的新朋友。”

一听到介绍新朋友,有的学生就开始左顾右盼,或者交头接耳,或者自言自语,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等等,好像小学生什么话题都感兴趣哦!)

“安静,安静,游戏开始啦!”老师组织了一下纪律,然后游戏正式开始。

鼓声响了起来,那朵“花”在学生的手中被拿起、落下,在一张张课桌间飞舞,嬉笑声、惊呼声,一阵阵欢声笑语回荡在教室里。

“咚咚咚咚……”鼓声突然停了下来,“花”落在小云同学手里了。“哦——”同学们笑着起哄,期待着他的发言。

老师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小云站了起来。

大家都静了下来,等着他开口。

……

等了一会儿,小云很害羞,一直没说话。教室里开始骚动,同学们忍不住在下面交流起来。

老师是个很有经验、也很有爱心和耐心的老师,没有着急,也没有让小云坐下,而是引导他:“开学以来,你交到新朋友了吗?”

小云涨红了脸,不说话。

“勇敢一点儿,别害怕。”老师鼓励他。

还是不开口。

“交到新朋友了吗?交到就点点头。”老师继续引导他。

“要不你小声告诉我,我帮你给同学们介绍,好吗?”

……

无论老师怎么鼓励、引导,小云死活就是不开口。

老师只好让他坐下。

2

游戏继续。咚咚咚咚……鼓声又响了起来。

这次拿到“花”的是小明。由于刚才小云让同学们的期待落空了,这次,教室里没有刚才那么安静。

老师维持了一下纪律,才让小明说。小明开口了:“xxx。”声音很小,老师必须走到他身边才能听到。同学们自然也就没什么兴趣,更热衷于在下面小声交流。

老师制止了在下面交流的同学,鼓励小明:“你能大声一点吗?”

小明顿了顿,似乎在鼓足勇气,看着老师再次张开了嘴,声音没比刚才大多少。

老师让他坐下,然后给全班指导:“同学们,你们发言,是为了给谁听呢?”

这个问题把大家问住了,很多学生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不少人说“给老师听!”也有人说“给我们听!”

老师说:“咱们发言,是为了给所有的人听,要想让大家愿意听,就得大声说,让大家都听得清楚。否则,别人听都听不见,你们说,还会认真听吗?”

“不—会—”

3

游戏继续。

这次小永拿到了“花”,他声音很大,说得也很清楚:“我交到的新朋友是xxx和xxx,对了,还有xxx。”

他一出声,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那你是怎么和他们交上朋友的呢?”老师问。

“我和xxx站队挨在一起,和xxx住在一个院儿里。xxx是因为他主动和我说做朋友的。”

“你说得真好!我们发言就得像小永同学这样大声,让大家都听得到。”老师夸小永,也给同学们指出了发言的要求,努力的方向。

4

有个学生小有挺特别,他拿到“花”之后,满脸的不情愿,老师问“你是不愿意说吗?”他不直接回答,做犹豫状。

老师接着问:“那你想说吗?”

小有不回答,过了一会儿,小声嘟囔“我没交到新朋友。”

“为什么呢?”老师觉得很奇怪,他却又不说话了。

老师正左右为难,想着对策。

旁边一个同学说“我不是你的朋友吗?”另一个学生也附和“是啊是啊,还有我呢!”

小有笑了笑,老师问“他们是你的新朋友吗?”他小声说:“还没认识很久呢!”

“哦!你的意思是说,和他们认识了,但时间还不够长,还不算是朋友,是吗?”

“嗯。”他点点头。

老师夸他:“好孩子,你有自己的想法,真棒!”

5

老师原本计划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5、6个学生说一说,结果小云、小明发言不顺利,耽误了一些时间,游戏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但是想说的同学还有很多没得到“花”,争着抢着举手,于是老师又请了几位同学说。这几位同学的发言,至少声音都很大,能听清楚。

有了这次经验(其实是“教训”),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玩“一网不捞鱼”,捞到的“鱼”做自我介绍,让同学认识自己,愿意和自己交朋友,老师就灵活处理了。

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千方百计躲避“渔网”,生怕被“捞着”的,就直接问“小鱼”:“你想说吗?”“小鱼”干脆地摇摇头,老师就让他(们)回去了。

几轮游戏下来,要么躲着怕“被捞”,要么被“捞着”了,但不想说,最后老师只能请抢着举手的同学说——很多人还是上一个教学环节中举手的那些。

6

老师也不想总是叫那几个人回答问题,也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言锻炼的机会,也希望班级的学生能够良性发展、共同进步。

但是,不爱说、不敢说的同学,怎么引导也不说,声音怎么都大不起来,说话吞吞吐吐,话说不清楚,让人听不懂意思。

而另一边,是想说的同学迫不及待,高举的手,忍不住就要脱口而出的答案……

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老师不能不叫他们啊!

三 发言这个事儿

看来,发言这个事儿,光指望课堂上的锻炼,光指望着到校门口给孩子一句“你要大胆发言啊”的嘱咐,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没有过练习,就没有基本的能力。

不敢说——胆子小,

不想说——没有表达的愿望,

不会说——语言组织能力,

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表达的内容和中心不清楚。

没有基本的能力,光靠鼓励是不够的,“你别怕”,“大胆说”,“说错了没事儿”,这样的话说了等于白说。

没有基本的能力,在课堂上能够正常表达的概率就不大,自然就不敢说、鼓起勇气说也说不好,就不能得到正向的反馈(夸奖、肯定),这次回答就没有得到有利的锻炼,下次还是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

四 怎么办?在家里要适当练习。

不要光说生活中的简单对话“吃什么?”“几点了?”

不要总是问简单疑问句——是或否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写作业了吗?”“听懂了吗?”

多问问“为什么”、“怎么样”、“你怎么想”,这些需要组织语言的问题,才能让孩子得到有效的锻炼。

今天的饭你觉得怎么样?

今天上学,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儿吗?

(看了一个动画片)你喜欢吗?为什么?

(读了一个故事)你觉得哪个情节最有趣?为什么?

有些时候,还要学会追问。

就像前面老师做的那样,学生说没有交到新朋友,老师并没有就这样算了,而是一直追问,才给了学生表达真实想法的机会。

别忘了马太效应的含义——强者愈强。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有限,孩子平时有了准备,才能抓住机会。

相关文章

  • 小学生发言这个事儿,也有马太效应

    一 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名字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

  • 学习时间也有“马太效应”

    学习时间也有“马太效应”,今天谈一下关于马太效应这个词。作为一位妈妈,一位从事了10多年教育的人,对孩子教...

  • 生于浮世止于莫言

    当没有想法,不想发言时,老师总是喜欢鼓舞小学生们积极发言,并且很喜欢积极发言回答问题的学生,虽然有些问题很弱智,也...

  • 你我不发言也有默契

    亲爱的 过年好 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 我的心思还是想着你 你还好吗 我的爱人 不想让你担心 我保持距离 不想让你...

  • 富人思维的行动记录

    我有时会想,是什么导致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穷?好吧,这个问题就归根到了马太效应了,如何打破马太效应?当然这个扯远了...

  • 共读第5/2天:先赢一次

    读连岳文章,讲到马太效应这个概念。简单来说,马太效应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他举了一个例子,孙正义利用这个策略,成...

  • 小学生也有压力

    昨天晚上接到放学的女儿时,就感到气氛和往常不一样。 以前每次放学看到我,妮总是先露出会心的微笑,然后跑过来就拉着我...

  • 搞清楚这个心理“潜规则”,平凡人生也能逆袭

    这个心理“潜规则”就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的一则寓言。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国王要...

  • 人来人往

    01 坚持长久的写作一定不是一种应激行为。 这事儿其实比较像小学生被逼着写周记,然而也有像我这样在每个周五都欣喜若...

  • 艺术的评判标准

    上午看一个画画的朋友说怎么判断是不是好画这个事儿是个“谜思”以前也有朋友跟我唠过这个事儿,这玩意儿确实不好整明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生发言这个事儿,也有马太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uu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