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者的姿态 ——《周南·兔罝》

作者: 铅笔芒种 | 来源:发表于2017-11-13 16:21 被阅读15次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提供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这一首诗,阅读之前,先学了好些个生字,顺便给自己长一点点文字知识。

    罝,音jū,捕捉兔子的网,也泛指捕鸟兽的网。

    椓是打击的意思。

    丁丁,拟声词,读作zhēnɡ,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这是打桩的击打声。

    干,是盾牌,城,是城墙。干城,喻守卫者。

    逵,九达之道曰“逵”。中逵,是四通八达的路口。

    忽地想起《水浒》里的黑旋风,不知李逵为何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叫逵,他性烈如火,真诚直率,个性鲜明,大多时候都是一根筋的样子,叫逵似乎不大相宜呢。

    仇,通“逑”,自然也读qiú,伙伴的意思。

    诗经的文字,文字上疏通了,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尤其是“风”这部分,源于民间,形象生动,更易学习。

    这是首武者的赞歌。

    现代人的武侠小说读多了,武者的印象往往变成了不动声色的模样。越是高手,越大隐行藏,对面行来不识君,才是上乘的武侠人物。这与古时的武者全然不同。

    古时的武者,雄纠纠,气昂昂,先以声气夺人,先以形象示人。一见之下,令人凛然生出敬畏之意。

    比如章回小说里出现的武士、大英雄、将军等等,劈面必是一番形象描写,人物面目各异,然与跨下马、掌中兵器、全身铠甲合到一处,必定令人精神提振,需拿出全副精力相待关注。

    这种描写手法大概是始于《诗经》吧。

    本诗里的武者,其形象分为三处表现:第一,是直接的描写,三章里面,纠纠一词反复出现,武士雄姿勃发、虎虎生威的精气神卓然毕见。第二,是行动描写,“椓之丁丁”,以武士的技艺展现武士的英勇力量。这一点,后代的通俗小说无论是古代白话小说还是现当代武侠小说都一脉传承下来。第三,是场面描写,“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肃肃兔罝,施于中林。”在武士整齐划一的军事行动中,繁密整齐的大网,被迅速有序地安放在四通八达的岔路口和郊野深幽的密林中,一切军事战略的要地,都按计划要求部署完毕。干脆利落、漂亮规矩的军事布防,映射出武士们整齐闪亮的军容、训练有素刚强英武的作战能力。

    这样的武者,无论是每一个个体,还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都是国家强大的依仗力量。诗里喻之为盾牌,为城墙,多么地恰当。

    古人比今人说话讲究,两个国家要打仗了,书信往来时却称为会猎于某处。古人的田猎之事,大体上都是军事之事。在王国内部,王侯召集的打猎,绝大多数是军力军备上的一种训练手段。专以田猎为戏的诸侯,把政治军事活动走偏演变成纯粹的娱乐活动,基本上离纲纪废驰,民变国灭不远了。

    《兔罝》里的公侯,头脑清晰,忙于正事。诗俨然就是从这公侯的眼中看到的,从他的角度表现的,字里行间,有欣喜之情与自豪之气。

    武的最高境界,一直有一种讲法为:止戈为武。

    《孙子兵法·谋攻》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打仗,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但愿这位公侯常备战而不征战。如此,是武者之幸,黎庶之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者的姿态 ——《周南·兔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vz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