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的朋友圈里,好友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不够用,说实在的,每天刷屏下来,很多人的朋友圈信息,我只能是走马观花浏览一下。
而敦煌的茶姐——杨梅老师的朋友圈,是我比较用心去关注的一个空间。因为在我的眼里,杨老师的茶艺技巧,一招一式,神情仪态,都是令人觉得非常舒服自然。
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宣传片中,宣传片“西湖水,龙井茶”新鲜出炉,就遇到一阵“瓢泼秋雨”。
因为在宣传片中,美女茶艺师倒用茶夹拨茶的动作,被细心网友扒出,一时间引发“资深”茶人热议、批判。持证的,不持证的茶艺师们,纷纷指责宣传片中的茶艺师,她的表演是一个笑谈。
在这些“资深”茶人眼里,重视茶艺的表演,远胜茶品本身的精神。可见,现在茶艺师存在的意义更多是“表演”,而非喝。
我常想,当下的茶艺师培训,是否真的有专业可谈?茶艺培训到底是要传授什么给我们呢?茶艺表演与生活习茶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茶品是物质文化,而精神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茶艺。
在唐朝,我们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饮茶上升到精神文化。
到了明朝,由茶引发至生活的美学。《茶疏》的作者许次纾更总结出饮茶的环境应该是“心手闲适……茂林修竹……小院焚香……”都是人生至乐的事。
可以说,茶艺是一门以茶为媒介的生活艺术。茶艺,应该是泡茶的技能,品茶的体验,以及在茶事过程中的沟通、礼仪、内省、愉悦、完善的心理历程。
可以说,茶艺表演与生活习茶,既有区别又有链接。正如杨梅老师说的那样,茶艺培训的精粹,在于指导大家如何泡好一杯生活茶,怎样把一杯茶带到现实生活中去,怎样有礼有度地奉敬一杯茶,而不是在于泡茶时候的皮相和表相。
我个人认为,喝茶,是简单的事,只要茶好喝,泡的好,无人会很在意茶人的年龄,茶艺动作规范与否。
在这一点上,中国工夫茶茶艺的泰斗陈香白老师说的非常好,工夫茶艺的灵魂就是,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草根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
在工夫茶茶艺的发源地潮州,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你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在潮汕,我接触到的一些资深茶客,他们在泡茶过程中,动作都是非常生活化,一招一式没有任何的花俏艳丽,只有如云流水般的流畅自然。
我们很多人学习茶艺,目的无非就是透过茶品、茶人、茶席、茶所、茶食、茶宴等的安排布置,在呈现的整合之美中,最终体验手中那杯茶的味蕾享受而己。
茶艺,实际上是应该是一种普遍的大众文化,它扎根于人民群众,既雅又俗的文化精神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茶道?陈香白先生这样说,泡好一杯茶就是茶道,除此之外,多少道程序多少招式都是浪费表情。比如现在台湾的茶具多得很,什么公道杯、闻香杯,在潮州工夫茶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因为泡工夫茶就是要趁热喝,但经“公道杯”一番折腾后,茶汤几乎变成温吞水;工夫茶品后要“三嗅杯底”,因此“闻香杯”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也正如千利休说的:“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炭要放得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
在我看来,能够把茶泡的好喝,就是一个茶艺师最精炼的茶艺。而这个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技能,非一日之功,还是需要师傅的指点,熟能生巧的融会贯通才可以达成的。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