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听说了一家9口人因食用存放了一年的酸汤子导致中毒死亡的那则新闻后,我马上就想到了上周在武汉听舅妈讲的一件曾经发生在公公婆婆家的事,那时候老公和他哥都在读大学,9月1日开学,而事情就发生在他们兄弟俩开学的前一天。
公公婆婆从菜贩子手上买了一把青菜。
然后做成一盘菜。
老公吃之前就闻到了一股强烈的农药味,所以没吃。
老公的大哥夹了一筷子菜送到嘴巴里,嚼了嚼,觉得不对劲,立刻吐掉了。
可是公公婆婆却认为菜就是那个味道,所以他们坚持把那盘青菜吃了。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公公婆婆双双被两兄弟送去医院,婆婆住了一个月的院,公公住了半个月的院,因为公公吃的菜比婆婆吃的少一些。
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盘,摆在他们面前,散发着强烈农药气味的青菜,而且对公公婆婆来讲只要闻一闻在一分钟之内就能判断能不能吃就好了的一盘青菜,就是被公公婆婆吃下肚了呢?
反过来对比老公的行为,客观地闻到农药味就是闻到了,他绝对不会再去吃那盘菜。
我猜想这可能是因为公公婆婆和老公对同一盘菜场景的记忆完全不一样。
公公婆婆过过艰苦生活,他们可能吃过很多与农药气味差不多味道的菜,没出过事。
所以当他们遇到了真正的农药菜时,他们脑子里肯定想到的是他们以前吃过的那些菜,于是他们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信念,觉得如果以前吃的那些菜没问题,那么现在这盘菜一定也没问题,因为他们太过相信自己的记忆。
而这种“一定没问题”的信念就导致了他们和老公面对同一盘菜的行为不同。
这件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觉得我们的理解、我们的信念是很多年亘古不变的东西,其实我们所相信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靠谱。
所以我们得经常反思我们自己的信念,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调整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一些,不要让自己轻易地被别人的一句话就误导了。
忽然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不理性的行为。
就是有一次我在办公室接到老公电话,三言两语不和,在电话里同老公吵起来还吵得特别凶的事,我记得我当时扯着个大嗓门,一边嚷嚷,还一边踢桌子摔椅子的。
我是有了事当下发作出来就会好的那种人,从不记隔夜仇。
没想到的是,一天后,办公室的白主任走进我们办公室,问我们:前天中午是谁在扯皮?他还说书记在隔壁听得一清二楚,怕是我们在跟客户吵架。
“没有谁跟客户吵架啊?”我说。
“可是争吵的声音确实相当大啊!”白主任半信半疑地看着我说。
坏了,一定是在旁敲侧击我前天跟老公吵架的事,我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想了想,干脆来个死不认账拉倒,于是我以无比坚定地语气回答:“不是争吵,是我在跟某某讨论问题,都在据理力争,可能争论的声音大了点!”
然后白主任微笑着对我说:“那以后讨论问题时尽量小点声,嗓门不要拉扯得那样大,你也知道,书记就在你隔壁办公,他十分担心你们这出了什么事情,特意嘱咐我过来问问,书记的调令已经下了,过两天就要走了,他又不好出面过问你们这边的情况……”
我听了白主任的话,更加惭愧,把头深深地埋下去:我以后一定要时时刻刻留意自己心情的“天气预报”、尽可能保持心态的平和,再也不把家里的事带到公司来!
是的,以前的我,情绪上来了,就会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出来,事后会反思,可下次情绪上来了,上次的反思部分完全就想不起来,又会变得特别情绪化,立刻不假思索地就去骂人或去写东西吐槽,并将这种行为美其名曰为“自我保护”,之后再反思。。。。。。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无论听到多么气人的话、遇到多么气人的事,都不再轻易地调动自己的情绪,而能调动自己的理性、保持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了。
而这中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早起自我修炼的日子!
与其说我在早起学习、写作,倒不如说我是在通过学习和写作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训练自己不要出现人云亦云或看到一篇文章就不假思索地去点赞或者看到一张图就觉得自己已经知道答案了的这种行为、训练自己不要根据一点点线索就下定一个结论说这个人是什么那个人是什么、训练自己不要根据眼见为实就判断一件事情是正确还是错误——我希望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特别靠谱的人!
理性是需要训练的,它不是我们靠本能就能够学得会的。
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也很辛苦!
直到现在,我做得仍然不够好。
比如有一次,大卫在群里发了一张图,并配上文字:在买酒,送礼!
过了几天,我看到大卫在“小打卡程序”里写道:他和他女朋友的关系发展得特别迅速,都比得上火箭的速度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然后我就本能地将这两件事进行了联想,认为大卫上次买酒是为了给未来的老丈人和丈母娘送礼。
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去群里找大卫求证,事实证明,那两件事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
我的联想并不靠谱!
我的大脑并不靠谱!
我还是不理性!
所以,我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去学习、去写作、去反思、去做自我调整,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