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最核心的主张是所谓“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简评:把“亲”解释成“新”,是朱熹的主张,但王阳明不赞成,他指出“亲民”就是要亲爱照顾百姓。傅佩荣认为改与不改都近似,因为“明明德”的重点在自我修养,而“亲民”或“新民”都是善行的效果。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简评:“修身”是整篇《大学》的关键词,《大学》是用来培育君子的,而儒家认为要成为合格的君子,也即统治阶层的一员,最重要的是德行要高尚。如果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的是“哲人为王”,那么儒家显然主张的是“圣人为王”。这在“宗法-分封”制的国家架构下,是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所以到了专制时代还常被统治者拿来自我标榜。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简评:洗澡时还不忘自警,商汤真不愧是贤君。可惜商代是否就已流行在青铜器铭刻哲理金句?这引起了郭沫若先生的怀疑。他据出土的商代“易州三戈”上,有“大祖日己”、“大父日癸”、“大兄日乙”之类铭文,而撰《汤盘孔鼎之扬搉》,指《大学》所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即“兄日辛,祖日辛,父日辛”的误读。虽然至今还有争议,但是可供参考。
4,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简评:撒谎常常对人有利,但是撒谎会带来内心的焦虑,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被揭穿,所以儒家提倡真诚,提倡表里如一。但是作为统治者真的应该/真的能够做到真诚吗?即使在古代/何况是现在?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简评:这里的“胖”并不指身体发胖。不然,按照这个推理,我应该是个胖子。
6,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译文: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简评:这倒不是表里不一,而是马虎敷衍,同样是官场职场的千年痼疾啊,甚至比前者还难治愈。儒家开的药方,还是道德自觉,但是就维持制度运行而言,能起多大用?忽然明白“外儒内法”也有无奈的一面。
7,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译文:因此,全天下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简评:知道就很难,因为人习惯了带着偏见看待周围一切,独独看不到自己的偏见;但更难的是知道之后,下一步怎么办?
8,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简评: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真是放诸四海适用古今的至理名言。但是也有理想化的成分。正如钱锺书曾调侃讽刺的,“自己有了道德而来教训他人,那有什么希奇;没有道德而也能以道德教人,这才见得本领。”
9,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译文: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简评:这还是警告统治阶层的话,再强大也不能视“民意”如无物。因为权力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而影响之得以发生,最好能得到被统治者的主动配合。
1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译文: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简评:钱财只是满足其他欲望或需求的手段。那些“以身发财”的人未必不在乎“身”,也许只是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当然,还有很多人是没有别的选择,如卖血的许三观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