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位妈妈向我提出请求,能否抽时间跟他儿子见个面、聊聊?
这位妈妈有两个孩子,大的是男孩,现在小学五年级了,小的是女孩,今年上二年级。与妈妈相识近10年了,她对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特别认同,所以把两个孩子都送到了我的幼儿园。
男孩是一位天资超慧的孩子。2015年台湾专家曾到幼儿园,给小朋友做过一次优势天赋潜能的测评,在10个天赋潜能项目中,男孩有5个项目是超常项。
男孩是个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孩子,精力旺盛、需求很多;他也是有着内在力量感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坚定、刚毅的气质,他还是创造力特别强的孩子,通常这类孩子在成人眼里,都被视为不听话、有破坏性的。
妈妈跟我说,在到我们幼儿园上亲子课之前,被送到过一所幼儿园,因他的个性跳脱、不守规矩、不能融入集体环境,他所在班级的老师很不喜欢他,那段时间成为他的创伤经历。
妈妈是我所敬佩的家长,之所以敬佩她,不仅因为她的人品、学识、阅历,而是因为与她相识10年间,她一直坚定地陪伴孩子走在追寻先进教育、突破成长自己的路上。她的先生一直在北京工作,孩子与公婆都是她一个人照顾。在这期间,她经常有困惑、有烦扰,也有无助,甚至有狂躁的时候,可是每每都能看到她温柔、灿烂的笑容,以及宽容、谅解的姿态。
每个孩子的成长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力量不断生发的过程,男孩在幼儿园三年、小学五年的时间里,妈妈时而会有手足无措、甚至内心崩溃的时候,这时就会来找我,跟我一起分析孩子、寻找办法。
这次是因为疫情期间,男孩在家不上网课了,引得班主任老师极为关注,妈妈也为此而焦虑,所以求助于我。
其实,男孩不上网课只是一个现象,深层的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渴望友谊,但又缺乏良性的伙伴互动关系,男孩希望自己成为内在有价值的孩子,可是却得不到老师、同学甚至家人的认可,他渴望被妈妈的羽翼庇护,可是在他与其他孩子冲突的时候,妈妈却站在了对方那一边……
妈妈还跟我讲了一件让我极为震惊的事;妈妈认为男孩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她一直努力地用各种办法帮助男孩,创造机会让男孩承担责任、与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可是在好多方法试过、没见到效果之后,老师采取了一个措施:不理这个男孩,也让同学们孤立这个男孩,试图以此让男孩体验没有朋友的痛苦,而让他纠正自己的同伴相处模式。
我为这个老师感到悲哀,更为我们的学校有这样的老师感到悲哀。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过程中,会有三个权威伴随者,用教育术语称为“重要他人”。在孩子上学前,孩子的重要他人是父母;进入学龄期,孩子的重要他人是老师,而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的重要他人是同伴。
重要他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一个人在走向社会化以及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
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是否教育专业毕业,是否有着基本的教育素养;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怎么会采取这样的手段对付男孩?她是否知道,这种孤立、排挤的方式,相当于父母将一个幼小的孩子抛弃。
说来也巧,这位妈妈眼中的“好”老师是我一位幼教同仁的朋友,她说这位老师人很善良、有责任心,老师也跟她提过男孩与妈妈的事情,她对男孩没办法了,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男孩妈妈沟通,一点效果也没有,结论是男孩妈妈不听老师的,她尽力了。
从这位老师得出的结论中,我看到了她的无力、无助,她一味用自己的道理、自己认为对的方法,试图去指导、调整、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以我对妈妈的了解,虽然妈妈不是教育专业出身,可是她有非常好的育儿理念,也一直在践行着。
由此,我不认为这位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会比妈妈所做的更适合孩子;我也不认为这位老师有能力支持、帮助到家长。
不由自主地,我在思考妈妈与男孩、思考这位老师、思考中国教育的出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把中国建成教育强国。当时听了这个远景目标,我感到非常振奋,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征程漫漫。
透过发生在男孩身上的这件事,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虽然这只是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的一件事,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中国基础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想说,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
中国的强大在于教育,教育的强大在于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