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已经读完了,几乎都是在上班的公交车上看的。有好几次都是不知不觉车就到站了,要下车的时候感觉意犹未尽。
刻意练习这本书传达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任何一个正常人经过刻意练习都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准,无论是在乐器,运动这类需要肌肉记忆的项目上,还是在教育,工程师这类无法良好量化的职业上。因为孩子在学习小提琴,而书中很多例子也是针对演奏乐器的人的测试,所以我对其中的理念非常的理解,也很认同。
刻意练习与天真练(普通的练习)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有目标,第二,突破舒适区,第三,专注,第四,有反馈。和无目标的天真练相比,刻意练习是有目标的。例如对于练琴,漫无目的的拉一个小时也不如有目的的为解决一个问题而练习10分钟,前者不仅浪费时间还会退功。对于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花时间各个击破出现的学科问题似乎总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所以对于任何学习中的刻意练习,首要的都是要发现问题发现目标,而这个过程就需要学习主体要用心并客观评价自己的现状,针对自己的现状去制定练习目标。练习目标的制定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如果制定的太高够不着,会挫败练习的动力,而如果制定的太低又会失去练习的意义。因此刚刚突破舒适区的目标是比较合理的。目标制定好了,就需要专注的针对这个练习目标进行练习。而练习过程中还需要有不断的反馈以便更好的达到练习的目标。反馈不仅需要自己给自己反馈,还需要老师对自己的反馈。良好的反馈对于练习目标的达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学琴的孩子需要好老师的原因之一。
我想在我们平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其实是可以将刻意练习运用在任何一个领域当中的。只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不会付出作为大师需要的练习努力,但是比平常人多的刻意练习都可以让我们在相关领域中出人投地。我想在我身边那些优秀的同事其实就是在工作上刻意练习的结果。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来华生说过的那句著名的话:“给我一打健康婴儿,我能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艺术家,大商人,或者乞丐甚至强盗。”虽然这句话经常被说成是环境决定论,但我相信如果华生听到刻意练习的概念一定会心有戚戚焉的。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一个人通过足够时间的刻意练习都可以达到大师的水平。只是作为现实中的普通人,也许我们很难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所以我们不能成为大师。但是只要付出普通人多的努力,就可以鹤立鸡群。即便对于自己认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对于人到中年又想学一些新东西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鼓舞的信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