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读者对本报反映,上高中的女儿和同学们都想做“躺平”的一代,他们做一个测试,从“美羊羊”“喜羊羊”“懒羊羊”中选择你最想成为的类型,大多数选择了“懒洋洋”。作为奋斗一代的父母,对此表示困惑。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高中生开始“躺平”度日——高中生活,差不多就是提前进入养老模式。手机是全部的世界,“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上课时迷迷瞪瞪,甚至连课本资料都带不齐;啥都不想干,得过且过地过每一天。
另据一份针对00后的调查问卷显示,它们主要调查了大学生热衷的行业、找工作最看重的方面、恋爱和事业的选择等等问题。回收了2700份问卷,结果出乎意料,70.34%的00后嘴上说着要“躺平”不要再“卷”了实际上还是偷偷努力。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一代,00后追求着个性化的表达,关注自我。00后一代在求学和成长路上,无意义的迷茫和探寻价值交织在一起。
躺平是“逃避”还是“自救”或是“自嘲”?躺平是否就意味着孩子不上进?如何引导孩子找到可以为之奋斗的梦想,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在成长动力?

关于上述话题,我想从家长和学校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分析一下这些00后面对的家庭教育问题。当下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差,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不是很多,因此孩子一旦出生,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负责孩子的生活,便出现一种现象,孩子要什么就会马上满足,甚至孩子不需要的东西,也会根据成年人的理解为孩子备齐备足,也就是说,孩子的需求来得太快,影响了孩子的满足感,时间久了,孩子就不懂得珍惜这些劳动得来的东西,认为家里的一切都应该是他自己的。过多的物质满足抵消了孩子对这些东西获得过程的意义,变得不再珍惜,也屏蔽了孩子对人生长期目标的思考与定位。
很多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是一个天才,普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太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985类型的大学,于是各种辅导班导致孩子的业余时间被填充的满满的。要求孩子的成绩必须一流,回家必须先完成作业,规定学习到几点,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的学习任务,回家还有家长的学习任务,孩子苦不堪言,其个性和爱好被限制,甚至被抹杀。
有些家长还总喜欢拿人家更优秀的孩子与自己家孩子比较,拿人家孩子的长板与自己孩子的短板比较,认为自己家的孩子缺点很多,这给孩子造成了无形的压力。有些家长与孩子沟通缺乏耐心,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孩子交流,总是以自己想当然的观念规训孩子,让孩子承担自己以前没有完成的理想,不理解孩子也是有个性、情感和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把孩子当作学习的机器与成长的工具,违背了孩子学习认知与身心的成长规律。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产生不了同理心。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对未来的可能性产生迷茫时,得不到家长的真正理解与合理的价值引领,孩子可能就会选择“躺平”的心态,反正我也实现不了你们的目标,就干脆“躺平”。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也是容易把学生的成绩看得过重,喜欢用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这是很不科学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生命美好的一面。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只要不提学习的事情,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自然而然地带着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态度,这就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如果学校不重视自己育人目标的全面性,不注重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尊重其个性成长设置课程和活动,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时,一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品质就会得不到点燃、激发和培养。过于单一的学校生活影响了孩子之间的生命交往,缺乏有价值感的教育目标与课程教学使学生远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上一个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这就是每个人的成功人生,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生存的使命感无法得以形成,一看到头的未来生活肯定会让这些学生产生无意义的迷茫,缺乏真正属于自己兴趣的学习无法启动内在成长的动力。
人的成长需要精神与智慧和谐发展,否则不会有真实的学习发生。最常听父母说的一句话是:“我如此付出与劳苦,完全是为了你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劳动赚钱不是为了自己,这就给孩子无形中戴上了精神上的枷锁,用所谓的一种“爱”绑架了孩子的成长与未来。因此,我希望家长们首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的使命,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为了社会的进步,做出奉献和牺牲,学会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成就,通过与自己的孩子分享艰难,以及自己的经验与期待,希望孩子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勤奋的目的,从而完善自己的人生,为自己未来的事业也能够取得成就获取信心与智慧。不需要自己的孩子非要感恩,而是希望他们勤奋、专注、做好人。也就是说,多关注做好自己的事业,以“无言之教”和自己一以贯之的人格、情感、格局、胸怀、担当影响自己的孩子。
希望学校依据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构建科学的有价值意义的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发挥所有学科的育人价值,致力于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根据学生的志趣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创建自己负责的社团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嵌入学校日常文化情境与环境中,以英雄人物和身边的好人好事为榜样,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要学会延迟孩子的满足感,给孩子的生活留白。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想法、有情感、有追求的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机器。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开始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会经常问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学习有什么价值?”但是,一味的要求孩子的学习过多、过严和过高,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挑战,但没有时间和机会倾诉、反思和改善时,就会陷入自我怀疑,进入严重的迷茫状态,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学习对自己没有意义。孩子有“躺平”倾向,就是迷茫、无助,得不到身边人理解与宽容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父母要耐下心来,看到孩子的优点,宽容孩子的不足,给孩子慢慢修复的机遇,等待孩子的成长。由对孩子的管理、监督身份转变为关怀、理解与支持身份。把目标由学习成绩的好坏转变为“健康、快乐、安全第一”。
通过与学校老师合作,帮助孩子寻找兴趣点,激发孩子面对问题的勇气。尊重引导孩子的爱好和兴趣,不管孩子喜欢打球、看小说,还是写作、画画,甚至是打游戏,家长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都要用合理的方式去引导,积极地提供支持,尊重他们个人的空间,给他们也能做主的机会。这些空间和机会才能够帮助孩子获得精神力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遭遇的挫折,而不是家长和老师反复的说教。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般情况下,不是因为孩子出了问题,而是父母和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父母出了问题,没有“突然”变得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一直“犯错”但始终不自知的父母。
对于父母,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与事业,把它作为礼品,让孩子来感悟、体验、效仿,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与智慧。对于一名教师,也是如此,自己不断的生命成长就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你的每天学习的姿态,每天递升的品质,是你的学生用之不尽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