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这幅图就乐了,笑过之后突然又勾起了我要说话的欲望。
相信很多人看了这幅图都感同身受,事实上类似事件不仅发生在恋人,配偶之间,同样发生在各种不同远近亲疏的人际关系之中。无非是关系越近,对人造成的困扰越大,仅此而已。
而且,在一个人际关系异常复杂的环境中,这种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高不难想象,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没有谁没被困扰过。
那么,过度联想症是如何形成的?
最根本的原因大致有,对自身,他人与社会缺乏基本的认知,边界意识不明确不清晰,对人际关系(包括恋人关系,朋友关系,配偶关系,职场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没有基本的安全感,等等。
说到底,外因都是次要的,根本原因是对自身缺乏必要的认知,由此带来的不自信,对外界(他人与社会)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安全感的缺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就提出:人,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所谓“知易行难”,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喊了多少年,可是谁真的天天去“每日三省吾身”,把别人当镜子来照呢?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自我提醒说,我一定要学习,看到别人的不足就自我提醒说,我一定要避免。
小孩子有可能会这样,成人之后,三观基本固定,每个人都自认为了悟了人生,掌握了真理,天天想着去教导别人,不接受任何改变,久而久之,成了狭隘固执,自以为是的代名词,离真理越来越远,终于成功地沦为一名老炮儿或中年油腻男。
这里不是搞性别歧视哦,油腻男不是我发明出来的,但毋庸讳言,男权社会里的男人,再加上本能的根性意识,使得中年男人更容易偏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不信你试图说服他们看看。
当然,中年油腻男和过度联想症不是一码事儿,我们还得回到本文主题——过度联想症,在两性关系里,过度联想症一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一方易表现出来的症状。
我曾经和号称“百科全书”的司马童靴探讨过这个话题,他认为,陷入深爱的人是一刻也没有安全感的,因为,怎么拥有都不够,随时随地害怕失去。
我当时觉得,妈呀,难怪人们说爱情是一种病,既然这么累,何苦呢?还是算了吧。
司马说,如果不是,那就说明你并没有深爱过,或者说,你已经老了,爱不动了。
我觉得当时是被他说服了,并想起很久之前读过的一篇外国小说,题目忘了,说的是一个陷于深爱不可自拔的人,最终衰竭而死的故事。
因为他认为,爱着的人是不可以有睡眠的,睡眠是一种假死或短暂的死亡,而死了的人,是感知不到爱的。
这么想着,更加觉得爱情是无比辛苦的一件事。
但是后来,随着心智的成熟,渐渐发现,两性关系里,除了习惯性依赖和害怕失去以外,其实还有很多是习惯性纠缠,习惯性控制,习惯性“作”,习惯性绑架等等,只不过,所有一切都会假“爱情”之名,让一切看上去合情合理。
那么,这样的一种偷梁换柱,偷换概念的行为,属不属于“斯德哥尔摩情结”呢?就像许多毫无幸福感,谈不上任何质量的婚姻,可以维持一辈子,为什么呢?因为惰性,恐惧,成本,以及对另一个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彼此默认和接受了这种习惯性纠缠的生活模式,毕竟,人是惯性的奴隶,经验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安全和可控性。
推而广之,在其他社会关系中,与过度联想症的人打交道,也是一样的累,你的所有与他相干(有时甚至是不相干的)的行为,都必须用很多的脑素和说辞,来赋予合理性的解释。否则,误解无处不在,一旦产生,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最后导致关系的质变。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国人发明了很多办法,话术,厚黑,戏精,守弱学,办公室文化,职场XX招,总之,不是教人好好干活,而是教人怎么说话的,其实就是撒谎,这种撒谎教育,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而且一直贯彻落实得非常到位。
可悲的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高,因为撒谎很累,撒一个就得用一百个去圆,撒得多了,自相矛盾,难免会出纰漏。
总之就是,过度控制导致谎言,谎言导致心累,心累导致逃离,或者某一天忍无可忍的时候爆发,摊牌,分手,无非如此,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永无止境。
怎么破局?其实我也没啥良方,无非是,一,认识自我,提高核心竞争力(哈哈,这句好商业);二,理清边界,明白给别人空间也是给自己空间;三,遇到过度联想症的人,尽可能给人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四,如果仍不见效,又不是无法选择的关系,那还是跑吧,毕竟,选择比改变要容易得多,要不然,纠缠到死丝方尽,他依然是他,你依然是你,生命是以有限的时间来衡量的,实在是耗不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