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数无外乎来自考试卷上的三大板块:基础、阅读、作文。显然,提高短文阅读理解力是提高语文分数的重要一环。
常规教学除了多做多练多阅读,对这一块没什么太好的方法。天下文章知多少,以有限的生命应对无限的题目,鲜活的生命细胞会在枯燥单调的重复中衰亡,学习的兴趣也就这样被生生扼杀。
即使这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到了五六年级,充其量到初中,数学训练中比较能施展拳脚的题海战术,对于提高短文阅读理解的分数也已显得黔驴技穷了。
“文章没看懂就开始做题,题目没理解就匆匆下笔”,这是老师家长对孩子阅读理解失分的常规分析。于是告诉:要多读几遍,要一个字一个字认真读……但学生在实践中往往收效甚微。有的对家长老师的苦口婆心在临门一脚之时扔到了九天云外,因为平时作业甚多,多读多看势必影响速度,平时没训练,关键时候自然就跟着感觉走;有的则规规矩矩按照要求拼命读题却还是问题照旧,因为读得慢未必能提高理解水平……
多年从事作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作文规律提高作文水平已成为人人可为的轻松之事,但让短文阅读理解齐头并进却一直寻寻觅觅,未得正果。
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简单的傻瓜似的,犹如遥控器控制复杂的电视播放,只在一点一按的简单动作之间。这是人人都能学会并运用的前提。其次,就是可操作性强,可以反复训练,犹如体育运动中的基本训练项目,日复一日动作简单,但却能成为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辉煌一瞬的坚实基础。
受我们学习能力训练课程中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课程的启发,我终于总结了一套五种方法同时并用的短文阅读训练法,让学生在短文阅读中多方法同时并用。这是将速读速记的理念和语文教学的要求进行了联姻。
实际上,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是这样做的,虽然从没人教过。这部分学生在训练中比较得心应手,继续深入训练,只是为了提高他们对这种状态的调控能力。而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就会感觉脑子里很累,好像一头牛拉几辆车,都要往不同的方向跑。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将这几头牛训练得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奔着同一个方法用力。
从脑科学角度讲,阅读也分左脑右脑,虽然大脑永远需要左右双方共同合作。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在快速阅读训练中叫音读,包括出声读和默读,都是左脑为主的阅读方式,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边。如果只用音读这种方法阅读短文,也就意味着大脑的一半基本处于休息状态,只有一半在工作。科学研究表明,最聪明的大脑,并不是某一部分的发达,而是整体合作能力强。如果我们能在短文阅读中,让左右大脑同时启动,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多种方法阅读就是左右脑协同合作的阅读法,是全脑同时启动的阅读法。
五种阅读方法:
1、音读(指不出声的默读);
2、提问(大脑中很快闪过“为什么”);
3、回答(快速回答自己的提问)
4、脑内图像(也可将文章内容在大脑里感觉成实物存在);
5、非音读(快速阅读训练中叫眼脑直映)。
其中1、2、3是左脑为主的阅读方法,4、5是右脑为主的阅读方法。
上述几种阅读方法同时进行时,大脑会根据感觉自动组合分配,从而得到较高效率的阅读理解力。这种全脑阅读法,潜意识和意识和谐互动的阅读法,可在短文阅
读中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让理解力和速度同时达到最佳状态。
当然,这需要学生思维速度快、注意力集中,心静。如果学生心静不下来,也就无法将全脑统合。做题时,一篇短文所能分配的阅读时间不能太多,对于那些眼睛接触文字后不能快速切入状态,非要松垮一会儿才能开快车的学生,显然无法达到如此的阅读要求。唯有用科学的方法不断训练,才能改变上述不良阅读习惯。我们的“速读速记”等核心课程就是专门提高学生这类基本能力的。
操作要领
一、挑选文章做训练
开始训练多方法阅读时挑选文章比较重要,可先找一些短而较有画面感的文章,让孩子静下心来,快速地看,眼光像扫帚似地来回在文章中扫。注意一定要寻找目光如扫帚的感觉,虽然这一比喻看起来不太妥当,目光怎能如扫帚?但学生的体会却是感觉非常贴切,训练大脑状态的指示语,最好的非逻辑的,形象化的,因为大脑的状态是很难理性描述的。
在来回扫视文章的同时还要寻找关键词,对这些关键词往往会有声音在大脑内部快速地读出。还要不断地快速自问自答,不可能以句子形式,那样肯定会影响速度,可能就是个问号的感觉,也许会快速出现“为什么”的音读,每个人每个时候并不能完全相同。与此同时,脑海中还要画面闪闪,这画面不可能是连续的或者是固定的一副大图,而是忽闪忽闪地出现。没有专门训练过脑内画面功能的人,可以寻找文字在大脑里转换成实际物体的感觉,比如“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可感觉到一只鸟站立枝头,虽不如直接在脑内看到电视机画面似的清晰影像记得牢,但也远比纯文字阅读记忆清晰。
当人的阅读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当然是静心阅读),人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跟着目光集中到当下的文字中,五种阅读方法也会自动组合呈现,但开始训练时,组合的比例会有很大不同。
例如,平时喜欢直觉做题的人,训练中往往“自问自答”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画面却不求自来。这样的阅读模式,在寻找文章关键信息时就不占优势。这是以右脑为主的阅读模式,对于长篇小说或者纯粹以休闲为目的的阅读内容效果甚佳。因为脑内画面出现时人的身心就会自然愉悦,记忆能力也因着画面而增强了许多倍——千言万语不如一幅图。
平时理性做题的人,往往就会难以看到画面,“音读”则比较多。用这样的阅读模式做题,有时准确率也不低,速度也不慢,尤其在低年级,阅读文章比较简单时。但学习的快乐却难以在大脑中自动生成,因为左脑(一般人的语言功能都在左脑)为主的工作模式不能刺激脑下垂体和丘脑产生内啡肽这样的令人愉悦的脑内激素。
训练中,平时不大爱思考或者思维速度比较慢的人,则往往“自问自答”比较少,这也就是他们难以抓到文章关键信息的根本原因。他们习惯于在阅读中像个工人一样去按部就班完成任务,难以做个深入其间进行探究的工程师。
二、静下心来谈感受
让孩子谈谈阅读时大脑的状态,围绕五种形式。这一步非常重要,训练要改变的是脑内的变化,不是像做题那样能清晰看出结果。如果家长能事先按此方法自己练习一下,体会大脑的状态,对五种阅读法细加辨认和体会,就会更容易和孩子切磋。注意,这里不是指导,而是让孩子不断感受大脑的内在变化,探出来告诉你,也只是深化感受程度而已。每个人的大脑思维模式都会有所不同,无法强求一致的感受,故沟通时要像深入圣地探秘那样,小心翼翼地观察辨别所看到的每一样东西,而不是大大咧咧不小心将它们随意破坏。
三、调整状态持续练
要告诉孩子,多训练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就会加强,不仅对短文阅读理解,所有文字理解力都会因此提高。这对于文字阅读为学习主要方式的学生,无异于给了自己一个很高的幸福指数。
要求拿起文章,大脑就能进入多方法阅读状态,还要尽力体会大脑内部的变化,在放下文章时谈自己的感受,不是对文章的理解,而是针对大脑变化谈感受。
注意事项:
1、一次训练不能阅读太多的文章,四五篇足矣,否则脑子容易糊涂,毕竟是一种全新的大脑运行模式;
2、训练结果不要和做题结合,也就是可以连续训练“看”而不做题。即使和做题结合,发现题目依然做得不好,还是和让孩子说说阅读时大脑的状态,看是否需要修正。如果没什么大问题,就要看是不是用文字解释意思的能力不到位。这需另行训练,不属于上述训练范畴。
3、不要以做题的对错来判断训练是否有用,急功近利的做法不适合训练大脑状态。聪明的人很多时候是大脑的调控能力比较强,而并非单个部位比别人强多少。训练者急功近利,被训练者也就会剑走偏锋,被导入歧途。
后记:多种方法训练阅读短文,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还可以活化大脑,是很好的大脑训练体操,一举多得,但方法还是要讲究一些,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