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就像挂在树上的果实,有高有低,而是否能摘取果实就取决于读者的欣赏水平。
摆高了,很显然,曲高和寡。
摆得过低也不行,读者看完会感觉一无所获,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
摆在手边还能作为消遣读物,而摆放在地上那他们也许会觉得简直不踩一脚都不行。
我给豆瓣的两篇文留言,并且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篇是通俗易懂寄情于物的鸡汤文,留言的人较多且意思相近。很显然大家都get到了作者的中心思想并产生了共鸣。
第二篇是纯文学类型的。留言那就五花八门啦。似乎作者在文章中抒发出的情感被读者们感知到了,可是每个人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或者直截了当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
我的理解是,纯文学的作者们写作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迎合读者,而且试图通过解剖自我来表达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以及抒发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
他的果实只摆放在自己的高度,你摘不摘,能不能摘到,他根本不在乎。
可见如果要写一篇成功的商业文,即如果作者想让自己产出的果实尽量被更多人品尝,就应该将果实摆放在合适的位置——踮起脚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读者必须通过思考才能获取其中的养分,而且这种思考并不费力。这对喜爱阅读的人来说就像蹦起来摘取到了树上的果实,最大程度地获得了阅读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