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经答应朋友单独写一篇有关级别的文章,但因为缠论里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相通的,就如人体是一个心肝脾胃肾等等不同器官的整体,但把心肝脾胃肾等这些器官组装起来却组不出一个大活人一样,单独拎一个独立的小话题出来,与把这个小话题放到整个缠论的背景之下讨论,很可能会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所以在《缠论指月录》里原打算先细致地探讨缠论的整体大背景与最基础的一些概念定义起源之类的东西,然后再由逻辑推导出发,重新审视缠论中的各种定理定律,最终才进入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范围。但从很多私下讨论过的朋友那里感受到,大多数人都急切地想要一个能够马上就能应用到实际图形的看图方法,所以在朋友的催促下,单独把级别这个话题拿出来,抛开不太吸引人的理论部分,先做一个实践上的简单应用方案。
首先还是要从级别的两个公式谈起:a1=f1(a0);an+1=f2(an)。在原文中,并没有对这个公式太过于严格定义使用哪个字符,所以有时f用F代替,有时表达为a1=f0(a0);an+1=f1(an)。这里按照本人习惯使用a1=f1(a0);an+1=f2(an)来前后统一。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曾经提到过,每使用一个数学公式,读者减少一半。缠论让很多人挠头,也是因为使用了太多数学专业才有的表达方式。但这两个公式实在太重要了,是关于级别这个话题的基础中的基础,虽然在《缠论指月录》里已经涉及到相关的内容了,这里必须再次重复一下。
直接从这两个公式入手,先解释一下公式中的各个字母和数字的含义:
a代表中枢和走势类型(中枢与走势类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n代表中枢和走势类型的级别,取值为自然数(0、1、2……),an这俩字母组在一起,就代表了某个级别的中枢和走势类型,至于是哪个级别,由n的取值决定;
f代表构建中枢与走势类型的方法。
0代表的是最原始的级别,也即最低级别,可以简单理解为你能看到的最小的时间周期。如果你能看到的最小的时间周期是1分钟,那么最低级别就是1分钟;如果你能看到的最小时间周期是1秒钟,最低级别就是1秒钟;最小看到5分钟或30分钟都与此类似,具体定到什么时间周期与个人习惯有关,但对理论和逻辑没有影响。
a0代表的最低级别上的某些特殊规定的K线形态,比如K线重叠、均线交叉、笔线段等等。这些形态是中枢的雏形,但不是中枢本身,其本质是被人所诟病的缠论的“循环论证”的突破口,也即在最低级别与其它级别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走势形态进行处理,从而解决“循环论证”这一死结。
关于这一点后面还有详细论述,这里暂时不提。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很多人会把这个a0写成A0,虽然一个小写一个大写,看上去无关大雅,但A0作为一个特定的符号,在缠论里另有用途,一般特指同级别分解时的起始段。所以讨论级别或最低级别构建中枢的方法时,最好使用a0这个符号。对于一贯宣称数学般严谨的缠论爱好者来讲,这一点应该可以理解。
a1代表最低级别的中枢。再次重复一遍,中枢和走势类型是一回事,如果不能理解,就把a1当做中枢好了。
f1代表的是在最低级别,将某种K线走势形态组成最低级别中枢a1的方法。
这样一来,a1=f1(a0)这个公式就很好理解了:在最低级别,使用某种方法将某种形态的K线组合定义为最低级别的中枢。
比如,使用最低级别3根K线重叠这种方法就就可以构成最低级别的中枢a1;是用笔线段的方法也可以构成最低级别的中枢a1;使用均线交叉形成的吻也可以构成最低级别的中枢a1等等。
以前我曾经提到过笔线段是缠论中可有可无的部分,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但事实就是如此。原文曾经说过,使用什么a0并不重要,甚至可以自创a0,而笔线段也只是a0的一种而已。再比如直接使用笔来构建最低级别的中枢也是可以的,但原文明确提出,笔中枢的构成极其不稳定,用不用自己看着办,但绝不能说是错误,因为这不是缠论要研究的重点。不能因为笔线段占用了大量篇幅就说没了笔线段就没有缠论,缠论不指望笔线段过活。
这里一定圈起来,要考:使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也不是缠论研究的重点,使用某种方法来达到看清走势的目的才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有了a1之后,后一个公式an+1=f2(an)就比较容易了:将a1代表的L1级别的中枢和走势类型,使用另一种方法f2来构建L2级别的中枢和走势类型。此时n取值为1,n+1就是2,这个公式就是a2=f2(a1)。进一步L3级别就是a3=f2(a2),n取值为2,n+1就是3,也就是将L2级别的中枢和走势类型a2,使用相同的方法构建L3级别的中枢和走势类型……以此类推。
an+1其实应该写作a(n+1),意思是比an大一个级别的中枢和走势类型。由此可知,所谓级别,指的是f2规则的套用次数。有了a1就是L1级别,然后使用一次f2规则就加1级别,再使用一次再加1级别……以此类推。这比用时间周期命名或者其它方式命名更不容易引起误解。
在这个层面上,f2这种方法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有各级别的中枢和走势类型,所以级别的变化并不会改变an+1=f2(an)这个公式。但在最低级别,f1这种方法跟f2这种方法是不同的。所以,L0这个最原初的级别是没有中枢概念的,只有使用f1这种方法才能构建出L1级别上的中枢;有了L1级别的中枢,才能把级别的递归概念使用起来。
在公式an+1=f2(an)中,f2代表的就是缠论里的各种定理定律。a0是可以随意选取的,f1也是随着a0的变化而变化的,但f2是永远不变的,缠论的重点就是研究f2,也即研究“前后两个高低点之间的关系”(这句话在《缠论指月录》里重点指出过),这种关系绝非笔线段内部的关系所能比拟。
明白了这两个公式,一些简单的错误就可以理解了,比如1分钟上成笔,5分钟也成笔,到底算1分钟1笔还是5分钟1笔?再比如1分钟线段等于5分钟1笔这些,都属于最低级别设定错误导致的;再比如很多人争论谁的笔画得对,谁的线段划分错误,甚至以笔线段的划分标准来确定谁学会了缠论,实际上根据这两个公式就可以知道,笔线段只要定义明确统一,逻辑没有矛盾,任何差异在递归两三个级别之后都会被抹平,这也是为何a0可以随意选取的原因。这些在前面的文章中都有涉及,就不再累述了。
过多的理论方面的东西就不提了,直接从《缠论指月录●辨微之三:级别》中最后提到的三种观察、分析走势的方法说起。
这三种方法我分别命名为:从小到大看、从大到小看、大小一起看。有人曾经提出过递归、递推的概念,还有人提出过不同的定义,不过在原文中都没有依据,所以这里暂时采取我个人的命名方式,如果有人能提出更好的命名方法再行修改。
从小到大看,也就是一般人最熟悉和最多提到的“递归”,确立一个最低级别(比如1分钟),然后在最低级别上采取某种方法(比如笔线段),构建出1分钟中枢,然后由1分钟中枢和走势类型一步步构建更高级别的中枢和走势类型。如图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7308323/d92b518b230de1bd.png)
上图由朋友提供,使用某自动画线工具画的笔线段,然后构建更大级别中枢。当然,使用什么工具并不是关键,划分对错我也不关心,这里主要说的是思路,大家不用在具体的画线上多费心思。
这种方法严格按照上述两个公式来确定级别,是一般学习缠论开始就接触的方式,大家都很熟悉了,也没什么好说的。唯一需要注意的,大概就是笔线段的规则(f1规则)和递归规则(f2规则)的区别,也就是当组合出1分钟中枢之后,由1分钟走势类型再去组合5分钟中枢的时候,前面的笔线段规则就没用了,因为f2规则和f1规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规则,尽管有时候看起来很像。
从小往大看的方式,从理论上讲是最精确的级别划分方式,但过于繁琐。我们想要买入一只股票,如果从上市首日算起或寻找一个大级别的买点,这种方式的工作量几乎让人无法承受,所以有了第二种看图方式:从大往小看。
从大往小看,就是先看大级别,找到某个比较大的时间周期上的走势,看明白走势的方向如何,然后再逐步缩小级别去看当下走势在干什么,处于什么位置。如图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7308323/bb2785e50a1eb0a9.png)
该图为20课工商银行3买图,按照从大到小的方式看,符合我自己的做图习惯(注意:图中采用3根K线重叠即为中枢的方法,并非笔线段规则)。图中先从日线看起,找到日线中枢以及突破区域(日线图中阴影方框部分),再到30分钟上去看该中枢的突破段、回抽段(30分图阴影部分),然后到5分钟图上去看回抽段内部细节(5分图上的阴影方框部分),最后到1分钟定位日线3买的精确点位。
这种方法比较简便,买入股票时经常用到,其理论基础在于将a1=f0(a0)这一个只用于最低级别的公式应用到大周期图表上,也就是直接把大时间周期图表直接作为最低级别处理,以确定大级别走势的大概方向,然后再从细节部分去确定走势方向的转折。在原文27课《盘整背驰与历史性底部》中就详细介绍过这种方法。
但是,这种直接将该公式应用到大级别时间周期图表上的方法,必然导致极大的误差。当然,我们可以采用某些折中的方式去提高精确度,比如日线上的中枢去30分确认一下,一般就拥有可以指导操作的精确度了。在上图中,日线阴影部分就是30分钟图上的全部K线,足够用来确认日线上的中枢。
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具体的计算以前三个连续次级别的重叠为准,严格的公式可以这样表示:次级别的连续三个走势类型A、B、C,分别的高、低点是a1\a2,b1\b2,c1\c2。则,中枢的区间就是(max(a2,b2,c2),min(a1,b1,c1))而实际上用目测就可以,不用这么复杂。注意,次级别的前三个走势类型都是完成的才构成该级别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完成的走势类型,在次级别图上是很明显的,根本就不用着再看次级别下面级别的图了。/《教你炒股票18》
注意上面这段话中的“完成的走势类型,在次级别图上是很明显的,根本就不用着再看次级别下面级别的图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如何通过次级别来确认本级别中枢的成立。
但有时这种误差会带来极大的级别错误,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警惕这一点。原文中缠师自己也犯过这类失误,比如大盘2007年1月4日至2月6日构成的中枢,直接从周线图上看就是一个周线中枢,从日线图上去确认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答案,所以缠师在这一段时间多次强调这是个周线中枢,还在某一日特意指出现在正在走周线中枢第三段。但有人在回复中提出这个错误划分后,在3月份将这个中枢修订为日线中枢延伸看,因为从更小级别来看,这个中枢内部的每一段都是5分级别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308323/34db0e37f9f8c17c.png)
上图跟本人其它文章配图一样,都是采用“3K重叠”的方法来构建最低级别的中枢。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很类似,但因为这个“到次级别确认”的程序,加上“3K重叠”与笔线段规则上的差异,这种看图方式与“高级别一笔等于低级别一线段”的方式还是不一样的。
因为在笔线段的规则里,笔和线段的定义规则都属于f1的一部分,在笔和线段里没有中枢的概念,所以严格讲线段并不是1分钟的次级别,高级别一笔等于低级别一线段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f1规则的两段拆分开来使用。当然,这也可以作为一种操作程序来使用,不过违反了缠论的基本定理定律,需要使用者重新考虑其内在逻辑关系和应用于走势演化的各种不同之处。
而“3K重叠”这种方式直接定义了1分钟中枢(实际应用中会因人而异,还有人说原文前期采用时间周期命名级别,其实是错误的。这些东西以后有机会具体讲),所以这属于f1规则的直接运用,加上“次级别确认”之后就是f2规则的应用,符合递归的定义和程序,只不过不够细致,所以有时候导致误差过大。但这跟前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缠论指月录》里,我们已经论证了级别是个结构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之所以使用1分钟、5分钟、30分钟……或者1分钟、5分钟、15分钟、60分钟……这样的时间周期来命名,只不过照顾人们的使用习惯而已。
在本文前面解释级别的两个公式的时候,也已经提到,级别的递归与使用的a0无关。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来构建最低级别的中枢,递归之后的级别名称完全看套用这两个公式的次数而定,所以用L0、L1、L2……这样比较严谨的数学符号比较合适,但这又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了。
在前面介绍的两种观察级别的方式中,配图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的a0,从中可以看到这两种a0造成的级别在各自的时间周期上表现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不同的a0导致的起始级别的K线形态和走势不一致,然后这种差异在递归的过程中不断放大,最终使得同样的名称指代完全不同的两种级别。
所以有人提出1F这个词代表最低级别,而1分钟只代表1分钟时间周期。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最低级别是1分钟,a1就是1分钟图表基础上的1F中枢;如果你的最低级别是5分钟,a1就是5分钟图表基础上1F中枢。
这种表述虽然精确了很多,但依然带来很多交流上的困惑,比如我们平时提到某个级别的中枢,就需要加上限定这是什么时间周期,还要考虑使用什么方法定义出来的中枢,这也是缠论初学者经常纠缠的一个话题。直接画图的方式可能会更加直白明显,但采用不同a0依然会导致因为标准不一样而各说各话。
这些足够初学者喝一壶了,不过在明白了级别的两个公式a1=f1(a0);an+1=f2(an)之后,这些问题并不难以解决,说到底也不过是命名和a0的不同,交流时只要明确限定各自的条件,依然可以通畅无阻。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缠师曾经提到过“指向月亮的手指”这个出自佛教的比喻,什么是手指?什么才是月亮?我们常说走势是客观的,分析是主观的,主观又如何跟客观相统一?
当年在缠中说禅老论坛,看到听风田螺版主的系列文章时,有一种三观被撕裂然后重塑的感觉。理论还是那个理论,逻辑还是那个逻辑,甚至语句还是那个语句,但换个角度,世界就变得不一样了。可惜现在老论坛挂了,好多文章都没有保存下来。
对于缠论的初学者而言,先从最低级别图上慢慢画起,一步一步做好递归,彻底搞懂f1规则和f2规则是正经途径。如果能彻底明白这两个公式的应用,而且不再被某些错误观念所影响,那么可以看接下来的第三种方式:大小一起看。
首先,我们先把前面讲的东西都放下,不要理会什么笔线段或3K重叠这些不同的a0,也不要考虑1分、5分、30分这些时间周期,彻底清空自己的脑袋,当做一个从没学过缠论的小白来看下面的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7308323/6c50b8b2d93590e5.png)
上面这个图是某只股票的几个不同时间周期的图,表达的是同一段走势。如果不告诉你是哪几个时间周期,谁能1秒钟告诉我谁是谁的次级别?谁是谁的高级别?使用不同的a0时对这些级别的命名又有什么难点和差异?
再换种方式来看,下图中我稍微添加一点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7308323/0f744dbcf8f1bae8.png)
前面说过,抛开那些笔线段或者3K重叠或其它什么乱七八糟的a0视角,直接看走势。
这几个图表达的是同一段走势的不同时间周期,每张图上的两个方框都是同一段走势的相同位置。不管你用什么名称去称呼这两个方框:中枢也好、横盘区也行、成交密集区也可以……表达的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这一段走势中的相同位置的名字。
在《缠论指月录》中曾经提到过,缠论中所谓趋势和盘整,都是定义走势的方向,上面这六个图中,是不是可以用这两个方框的位置比较来确定一个下跌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我们理解缠论的逻辑是:先建立中枢的概念,然后以中枢的位置比较来定义趋势和盘整。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根据走势终完美的前提含义:“任何级别的所有走势,都能完全地分解成趋势与盘整,而趋势又可以分为上涨与下跌”。先确定走势的方向----趋势和盘整,然后回头去找趋势、盘整的特征,将可以区分趋势和盘整的特征命名为中枢。这样的话,上面图形中表达的走势就是一个肉眼可见的下跌,而作为肉眼可以看到的特征,这两个能够区分走势方向的方框就可以定义为中枢了。
接下来就是确立定义中枢的标准和规则,比如图一我们可以按照3K重叠的方式定义这两个中枢;图二可以按照均线交叉的方式定义中枢;图三可以用笔画中枢;图四可以用线段构建中枢;图五、图六都可以按照某个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去详细思考的标准来定义这两个方框为中枢。(以上过程并未经过严格推导,只是表达意思,不用对细节进行分辨)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选择不同的a0只是我们自己人为的一个定义,不同的a0对于同一段走势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图二,用笔线段来划分,可能连一个线段构成的中枢都没有,只是一个不稳定的笔中枢;而用均线交叉的方法来划分,中枢已经形成;用3K的方法来看,不光中枢有了,甚至都可以递归出2层了。
在回过头去想想中枢的定义“连续三段以上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的部分”,就可以明白:所谓“本级别”、“次级别”这些概念,与你使用的定义和规则息息相关。哪个是哪个的次级别?不是看1分、5分这样的图形,也没有一个全世界通用的标准答案。真正的次级别是按照你使用的规则,在哪个图形上能够看出你的规则定义的构成本级别中枢的连续三段以上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哪个就是你的次级别。
如果我使用3K重叠的方法,图二我就可以定义为图一的次级别。但站在笔线段的角度就不是,因为图二可能只是个线段,还看不到次级别的走势类型。如果使用均线交叉的方法,图五可能是图二的次级别,但我用3K重叠就不会这么认为。
所以走势还是那个走势,引发歧义的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不同,以及由不同工具带来的差异。
这里我已经尽可能用我认为的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表达了,如果还是迷糊也没关系,因为接下来还有,更加迷糊一下说不定就想通了。
以上都是站在“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回过头,站在“走势”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呢?
对走势来说,这六幅图都是表达的同一段走势,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分析,抛开一切概念和定义,都不能改变这是同一段走势的事实(走没走完先不讨论)。
站到走势的角度,这六幅图唯一的区别就是细节多少的问题。这跟使用的分析方式无关,抛开一切概念和定义,这六幅图里只有K线根数的不同,其它都是一样的,都是同一段走势的不同细节表现。就如同一个人远远走来,你最先能分辨出一个人影,因为有脑袋有身子有四肢;走近一点你会发现这个人个子很高、头很大,如果很熟悉你甚至可以通过TA的步伐分辨出这是你的某位朋友;再近一点你看清了TA的五官很立体、肩膀比较宽、稍微带点罗锅;更近一些,你就连对方脸上的麻子斑点都看清楚了。
对于走势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先看到这是个向下的走势;然后进一步看到这个走势的某些大概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这个向下走势的内部是如何构造的;最后我们通过最细微的部分来看清楚整个走势的每一个细节。
这个过程是一样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或者说用什么规则定义,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这些方法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某些分析过程以及细节定性的不一致,但结论不应该出现任何不同,因为走势只有一个,结论也必然只有一个。如果结论不同,显然只能是其中一种分析是错的或者全部都是错的。
对于上面这六幅图来说,唯一的结论是什么?唯一的结论就是这个一个下跌趋势。任何细节的讨论都不能违背这个唯一结论。
这才是缠论分解走势的“唯一性”,而不是常见的那种诸如画一根笔线段都必须一致的说法。
如果能想明白这些,就会知道“走势是客观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走势本身无所谓级别,或者说走势只有一个级别,只有在我们根据我们的需要去分析走势的时候,才会使用我们自己主观定义的规则去分割走势,才会产生本级别、次级别这些概念。
可能有人会提出,仅看这一段走势可能如此,如果能看到更多走势,比如从上市开始看起,那这一段走势还是有级别的,依然属于某个大级别的一部分。
这种想法还是没看明白前面表达的意思。对于一只股票来说,从上市之日起、到退市之日止,都只有一个完整的走势,这个走势只有一个级别,这个级别就是走势自身的级别,或者说走势本身无所谓级别不级别,它只顾自己走自己的路。只有我们分析和操作的时候,才会根据我们的需要,在这个完整的走势中截取一部分作为对象来研究。这种分割和截取才造成了级别的概念。至于分割和截取的方法倒更在其次了。
什么是走势终完美?这就是走势终完美。走势终将会完美、走势必定会完美、走势总是很完美、走势从未完美过、走势永远走在完美的路上。
以前我曾经提到过“级别是个幻象”,所谓幻象,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如此,才可以明白为什么缠师提出“显微镜”的比喻。显微镜的倍数跟观察对象无关,只跟观察者的选择有关,造成的后果也只是观察精度的不同,而对观察对象并无影响。
所有的a0、时间周期,甚至所有的规则、定义,乃至于整个缠论,都是手指,只有走势才是那个月亮。如果分析能够让我们看清走势,那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分析只是让大家有了争吵的理由,那这根手指不要也罢。
看到走势的第一眼就知道走势在干什么,第二眼看到当下处在走势的什么位置,明白走势的完全分类,再看几眼就看到更多细节,看的越多就可以说出更多,说得越多同时也就看到越多,甚至可以洋洋洒洒写个几十万字,但再多也不会超过第一眼看到的东西。
缠论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没看过缠论也知道是个啥;缠论也很复杂,复杂到从未见过有两个人理解相同。
这就是我通过缠论所看到的“月亮”。至于这是不是缠师所说的“月亮”,就不是我现在所能猜测的了。
PS:再回头多说一句,我前面提到“抛开工具”,并不是不用工具。既然有且好用,那干嘛不用?超逻辑也并不是不要逻辑,只是将逻辑深深刻进身体的每一部分,让其成为行动的本能而已。只是提醒不要陷入“工具”的争吵不能自拔,皇帝家的金锄头未必好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