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在自我设限,自我逃避,自我怀疑,我就像一股还略有余温的水流,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密不透风的保温杯里,这个保温杯的性能很好,我呆在里面一直享受着它那密不透风的保护,但也渐渐地在失去自身的一点活力。
读完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我觉得可以慢慢打开杯盖,抛却一些内心的杂质。
这是一本充满温暖和真实的疗伤治愈系,以类别来划分,属于心理学。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有着传奇的经历:,担任过编剧,作家,在30多岁时对职业生涯进行了一次重新开始,在即将40岁的时候,通过他人捐精的方式拥有了儿子扎克,学习深造心理学,并最终选择从事心理咨询师这一行业。
在书中,她选择了几个在心理治疗过程中
遇到的患者,并将他们的治疗进行分享。
这其中包括剧作人约翰,孤寡老人洛塔,身患癌症却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朱莉,自暴自弃,酗酒的凯莎,包括被男友抛弃,深陷抑郁中的作者。
其中还有作者自己的那个温文尔雅,和蔼而又富有爱心的咨询师温德尔。
从这些治疗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它们有几个共同点:都饱受过原生家庭困扰,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都是回避型人格。
而心理咨询师做的是什么呢?引导患者本身去发现,去总结,去改变自己,而不是用医生这个身份去同情对方,感化对方。
在从前,我觉得心理学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一对一的治疗,身旁无他人,你只要把你心中的苦水全部倾倒给对方就行,他们就像冰霜一样,没有感情,没有七情六欲。
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心理咨询师当然有自己的情感,但他们不能透露出自己的任何色彩,他们的职责决定了他们不能像正常人一字喜怒无常,即便上一秒还沉浸在喜悦或者丧失亲朋好友的悲伤中,下一秒只要进入诊疗室,你就必须要快速变成木头人,只要你有一丝的撼动,你的患者可能就会终止治疗。
作者的办法就是,一步一步引导,而不是上来就安慰人,凡是一上来就进行安慰的多半治疗会以失败而告终。
这种话谁都会说,你要做的不是安慰人,也不是同情对方,而是让对方知道,你就在他身边,你会一直陪伴他(她),你会爱他(她),当然,这种爱不是亲情,爱情,友情的爱,而是一种博爱,一种宽宏大量的爱。
让对方一点点地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让对方自己决定是否改变,让对方自己决定是否终止治疗,选择权始终在对方手上。
一切都交给时间,时间会让患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于是,我们最终看到了约翰放弃了大家是蠢货的看法,转而认为自己是个混蛋,并和家人慢慢变好;看到了朱莉从容地面对绝症,举办了一场充满欢乐而又令人潸然泪下的葬礼;看到了凯莎戒酒,并终止治疗,开始放飞自我;看到了七十岁的老太太洛塔接纳了自己和麦伦;看到了作者走出了男友的阴霾,并重新开始了写作。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几个感受:
1.走自己的路让人说去吧。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吧,根本不存在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种说法。
3.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许你认为糟糕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就是鸡毛蒜皮。
4.用治疗师的办法,少安慰,多陪伴。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91606/483ecabff8896568.jpg)
网友评论